文/璃人泪
儿时对牛顿的名言印象深刻:“如果说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被教导脚踏实地地学习前人的理论,可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有了互联网强劲的数据库,攀上巨人的肩膀是否就易如反掌了呢?恐怕更多的人感到的是信息焦虑和无从下手。
《进阶的巨人》:如何站上巨人的肩膀-书啦圈
米莱童书编写的《进阶的巨人:改变世界的伟大科学》一书或可作引。寥寥八十余页,却已涵盖了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医学、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重大突破,全面展现了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图文并茂的形式,非常适合小读者阅读。既然起了这么个颇有野心的标题,那就来看看它是如何小向我们指出攀上巨人肩膀之路的。
首先,它吸引小读者发现科学的乐趣,让人主动去亲近它。单纯抛出概念的话,或许会教人挠头,但是观察和实验却具有最天然的吸引力。数一数向日葵的瓜子、树木的枝桠,大自然里处处有斐波那契数列;动动剪刀、拿拿筷子,同是杠杆原理,却能感受到不同的力量;望望那停不下来的钟摆,便进入了伽利略的思考……本书阐述具体的原理时,也会调动起孩子的感官,促其真正地理解。譬如,关于飞机为什么会飞的解释,从一个有趣的现象开始:把两张纸竖直放在嘴前,向中间吹气时,它们非但没有被吹开,反而靠拢了。这叫做伯努利原理,亦即气流的速度和压强成反比。纸张会靠拢,是因为纸张间的气流变大、压强变小,于是纸张外侧相对较大的压强,就把它们压到了一起。类似的,改变机翼的形状,让上方气流速度快,下方气流速度慢,飞机就会被下部的大压强抬起。万物的规律如同奥斯卡·王尔德笔下巨人的花园,不设防的时候,孩子当然会主动地去亲近,千万别让艰涩的理论变成他们眼中的巨人,束手束脚不敢领教。
其次,孩子亦可在前人的故事中领会科学的精神。科学没有权威的命题者,我们亦非战战兢兢的答题人,它允许自由的思考和讨论,再经由实证来检验观点。科学不怕犯错,错误可能是后人的阶梯,可能孕育真理。譬如,亚里士多德有过许多错误的结论:日光是白的、重物比轻物下落快、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些观点被后世的科学家逐一推翻,但无人会否认亚里士多德的伟大。这不光是基于他其他正确的科学发现和哲学观点,更因他的“科学精神”——他是最早倡导观察,用目之所见的经验来判断是非的科学家。至于那些挑战权威、勇于坚持自己观点,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科学家,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技术的进步让我们有更多、更精确的手段来检验前人的结论,提出更有洞见的见解,但开放无畏的科学精神值得被薪火相传。
最后,跨学科的通识教育会带给孩子更开阔的视野、提升科学的直觉,进而学以致用。有2000多项发明的爱迪生对万物都有好奇心,五花八门的发明并不易划定学科的归属;我们常常将显微镜和列文虎克的名字相提并论,其实他并不是显微镜的发明者,却是由他开始借此观察微生物;每个初学物理的人都要以牛顿三大定律打底,它是最基础的,也是尖端技术的立足点,火箭发射的原理、失去推进器仍能前行的原因,都在简洁的公式中。而今天热门的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皆非单项科技的闭门造车。担负未来科学使命的,必将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通才。
每个未失去好奇心的孩子都在以他们的方式认识世界,追随本能发现规律,不妨先认识一下进阶的巨人,再无畏前行吧。
《进阶的巨人》:如何站上巨人的肩膀-书啦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