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张生全,缘于他的历史小说。这位来自大文豪苏东坡故乡的青年作家,近年来先后推出了《蒙哥大帝》《不倒翁冯道》《宋末大变局》《最后的士绅家族》等作品;同时,还以“三叠弓”的网名,发表了大量历史随笔,成为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然而,这一次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长篇小说《重返蜀山》,作家却来了个“华丽转身”,把笔触对准当下的热点话题——乡村振兴。作家用曲折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开放的结局,生动地演绎了这一重大主题,让人从中看到:乡村振兴,道路漫长;艰难与希望,并行在前行路上,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才能唱好这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重返蜀山》一书用曲折的故事,艺术地再现了乡村振兴路上的艰辛、磋砣、困境、迷茫。作家用文学的方式让人们看到:乡村振兴决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会经历失败的挫折,付出高昂的学费,最后才能一步一步达成共识,朝着振兴之路迈进。小说以一个叫蜀山乡复兴村的地方为背景。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积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养蚕织锦,曾经是这里的重要产业,因而留下的古蜀蚕丛王在蜀山升天的传说;蜀山中又蕴藏着丰富的铜矿资源。不过由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村民们早已自觉地停止了开采铜矿;同时,历史上开采铜矿留下的矿洞遗址,又被人传说是汉文帝宠臣邓通铸造铜钱的地方……乡村振兴,应该走哪一条道路,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难选择。作为主政一方的官员,当然想早见成效,作为晋升的政绩,开采铜矿,无疑是最好的捷径。所以,县委书记亲自带领开发商来蜀山投资开矿,然而,村民们根本不同意这种做法,他们采取堵路的极端手段,让官员及投资商半途折返。一心想干出点成绩好早点回城的乡党委书记唐朗,把返乡的大学生喜旺当成救命稻草。他通过封官的方式,让喜旺的母亲马月英说服儿子担任代支书,然后假扮是蚕丛王菩萨转世,去骗取村民的信任,同意签订了开采铜矿的协议。破坏自然环境是要受到无情惩罚的。就在铜矿项目启动不久,却接二连三发生了山体崩塌,酿成村民房屋被掩埋、人员伤亡等一系列严重事故,迫使铜矿项目不得不下马。在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有关部门来到蜀山,与村民们一道,研究振兴之路。最终,村民们决定摒弃牺牲生态环境的老路,改为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虽然大的方向确定了,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利益追求,让各自对旅游产业的定位也产生不同的策略:以村主任严庄为代表的人,他们打着农家乐的旗号,开办赌场,赚取丰厚的利润,最后受到法办,让蜀山的旅游产业受到重创;以李师公为首的人,他们编织“太上老君升天地”的谎言,以旅游之名,行欺骗之实;而以村支书喜旺与喜龙、邓娟等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他们虚心向熟谙养蚕技术的黄昌婆请教,力图恢复蜀山传统的养蚕织锦产业,既促进旅游产业,也实现村民共同富裕;而作为蜀山所在的严道县,为了扩大知名度,在大学教授司马昔的支持下,把传说的邓通铸钱遗址当成真实的存在,通过媒体大造声势,招揽客商,期望打造所谓的“邓通故里”促进乡村振兴……围绕各种利益的缠绕、冲突、化解、共鸣,从而形成一个个波澜跌宕的情节、诡谲起伏的故事,让人目不暇接,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这一伟大变革的艰巨性、长期性、持久性。
《重返蜀山》一书用鲜活的人物,生动地描写出乡村振兴路上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利益阶层的诉求、愿景、盼望、追求,展现出当下生活的丰富性;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描摹出活灵活现的现实生活场景,让读者看到一个多姿多彩的社会态势。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小说最重要的特质,也是作品打动人、征服人的重要抓手。《重返蜀山》刻画了数十个性格迥异、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譬如:回乡大学生喜旺、喜旺的爷爷贾队长,母亲马月英、退休干部李秉、成平夫妇、记者施西西、乡党委书记唐朗、乡长贾有伦、派出所长钟成、女商人邓娟、村主任严庄、大学教授司马昔、以及李师公、黄昌婆、涂三姑、喜龙、觉英、伍老大、等等。通过他们之间的矛盾、斗争、对立、融合,来不断推动情节发展,引领故事驱向纵深。喜旺,无疑是众多人物中最重要的角色。上了近四年大学的他,就在毕业的前夕,却突然辍学回乡。就在他不知脚下的路如何走时,让他卷入了不期而至的铜矿开采事件中:他莫名其妙地成为“蚕丛王菩萨”,帮助乡政府完成了同意开采铜矿的合同签订工作,被封为村支书;后来,有人揭发他是用菩萨转世骗人,他受到了村民围攻,继而辞职打算去深圳打工;这时,在省城一家报社当记者的施西西与退休后定居蜀山的李秉找到他,使他改变主意,通过对蜀山的文化考察,他转变的观念,走上了反对开发铜矿的道路;由于副总旺的行为触动了严庄等人的既得利益,他被诬陷是制造假古币的犯罪分子而哐当入狱……炼狱之苦,让他最终明白了自己应该选择走怎样的道路。他再一次挑起村支书的重担,组织村民发展农家乐,而且说服事业有成的女商人邓娟重返蜀山,开展养蚕织锦,推动旅游产业……生活的磨砺,让这个懵懵懂懂的年轻人,逐渐走向成熟,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重返蜀山”之路。从喜旺身上,让人看到,乡村振兴尽管充满坎坷,但有像喜旺这样热爱乡村、建设乡村的人在,振兴乡村就大有希望!作品中这一个又个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共同营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氛围,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感染力!
《重返蜀山》一书用开放的结局,留给读者无尽的悬念,从而唤起更多人对乡村振兴这一重大课题的深入思考:如何在乡村振兴路上少走弯路,少交学费,既保住青山绿水,又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按照文学圈的分类法,《重返蜀山》应该归类为“主旋律题材”。然而,作家没有按照一般主旋律作品的方法,创造一个皆大欢喜的光明“尾巴”,达到喜剧性的效果,而是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喜旺与邓娟等人,他们保护自然资源,开掘蜀山的传统产业,开展养蚕织锦,去实现乡村振兴的伟业;而县里呢,却并不支持他们的做法,却采用一个子无虚有的“邓通铸钱处”作为噱头,打造所谓“邓通故里”来发展旅游产业。小说就在双方开展不同方式的行动中,降下了帷幕。这样的结局,看似有些遗憾,但又是非常符合逻辑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在当下的乡村振兴中,很多地方都选择旅游业这个“无烟工厂”。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相当多的地方,不顾客观实际,违反历史真实,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大人物,强行纳入自己所在的“版图”中,杜撰一些天方夜谭的故事,然后贴上文化的标签,加以推销。其实,这种人为的杜撰,制造的是文化垃圾。这样的“伪文化”,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只能是昙花一现,根本无法承担乡村振兴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所以,《重返蜀山》的开放式结局,可以唤起更多的警醒与反思:乡村振兴,什么才是正确的方式?如何避免打着乡村振兴的旗号,宣扬“伪文化”,误导游客,误导下一代。这样的结尾方式,既是作家对社会现象深思熟虑后的产物,也是《重返蜀山》这部小说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之一。
(《重返蜀山》 张生全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 定价(上下):95元)
艰难与希望,并行在“重返”征途 ——读张生全长篇小说《重返蜀山》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