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表于2018年5月《推理世界》杂志,作者:Z总监)
阿瑟·柯南·道尔创作的《福尔摩斯探案集》自19世纪末以来风靡全球,它最重要的意义并不局限于其本身的成就,而在于开创短篇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受“福尔摩斯”的影响,一大批作家开始走上创作推理小说的道路。在他们笔下,涌现出一大批遍及多个年龄层和职业、性别不同、各有所长的名侦探们:开创运用科学鉴定破案先河的法医桑代克;坚信逻辑分析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凡·杜森教授;依靠“心灵的眼睛”辨析着世间百态的盲人侦探卡拉多斯;还有巾帼不让须眉,来自苏格兰场[英国伦敦警察局的别称]的女警官莫莉等。
“时势造英雄”,福尔摩斯和这些侦探们实际上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必然产物,他们代表了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各个领域都位于世界前列的英国人对科学的信仰、对智慧的崇尚和对正义的追求。正如中国人有“梦回大唐”的理想,“维多利亚时代”也是英国人挥之不去的情节。一百多年来,英国人无数次将“福尔摩斯探案”拍摄成各种影视作品,然而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ITV电视台的制作人员却别出心裁地将目光转向“维多利亚时代”其它小说中的名侦探们,推出了电视剧《福尔摩斯的对手们》,该剧全两季共26集,每集的故事独立成篇,分别讲述了二十多位与福尔摩斯同一时代知名侦探,也可以说是他的“竞争对手们”的故事。有趣的是,该剧中有好几位名侦探的扮演者也正是曾是影视作品中福尔摩斯的扮演者,让同一位扮演的“福尔摩斯”和“福尔摩斯的竞争对手”在荧幕上相映成趣。
“科学侦探”的风采
《CSI:犯罪现场调查》、《识骨寻踪》等讲述刑事鉴定专家和法医运用科技手段,通过罪案现场物证侦破案件的美剧曾风靡多年,然而“科学破案”的源头还要追溯到19世纪末的法医桑代克。
虽然和柯南·道尔同为出身医学界的推理作家,奥斯汀•弗里曼却决心创作一个完全不同于福尔摩斯的侦探,在“法医桑代克”系列小说中,他开创了“科学探案”的新模式,在推理小说中第一次将“科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一个个破案故事告诉读者,只要依靠科学的检测和分析,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桑代克法医有着如显微镜般明察秋毫的双眼,不仅会收集到尸体的血型、指纹、脚印、毛发等线索,而且也不会放过案发现场一切物理痕迹与化学现象并作出科学分析,例如地上血迹的方向与地心引力的关系、死者牙齿中残存的食物体现的饮食习惯等。更为神奇的是,在他随身携带的手提箱中,装着不计其数的各类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用的盖玻片、取指纹用的蜡模、现场取样的小刀、镊子和样品袋等,堪称“移动的实验室”。桑代克还和助手还将他们的工作室打造成了一座“高科技实验室”,专门用于分析研究从案发现场采集的物证。由于在桑代克的破案方式中现场物证的重要性,桑代克极其重视对案发现场的保护,对当时还没有物证破案概念,在搜查过程中破坏现场物证的警官们甚为反感,正如他的名言:“一旦发生命案,现场马上就应该像是睡美人的皇宫,连一颗灰尘也不能移动,一个人也不可以靠近,要让采证的专业人员看到一切都‘原封未动’,绝对没有任何干扰。不可以有兴奋的警员到处乱踩,不可以有警员来乱翻,不可以让警犬来回乱走……否则,一点线索都不会留下。”
“文如其人”,桑代克科学、严谨的特质也来源于作者弗里曼,为了写作需要,弗里曼甚至专门建立了一间实验室,用于斟酌检验他在小说中运用的诡计是否在现实中具有可操作性。“慢工出细活”,弗里曼的“桑代克探案”不仅成了为名噪一时的流行推理小说,而且对现代的刑事鉴定学和法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阅读了“法医桑代克”的破案故事后,美国纽约警察局在20世纪初成立了第一个化学实验室,到如今,“科学鉴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警方必不可少的破案手法。
相对于过硬的刑事鉴定和法医学知识,“法医桑代克”小说在文学性和故事性上就略显欠缺,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该小说中展现的一些破案的技术手段多少有些过时。英剧《福尔摩斯的对手们》关于法医桑代克的这一集,选择翻拍《来自深海的信息》这篇小说,将剧情重点放在了桑代克的人物形象和科学破案的理念而不是具体破案手段上。该剧将小说中一笔带过的热心而冲动的助手贾维斯、青涩谨慎的实习警探哈特、自以为是的便衣警探、技术粗糙又傲慢的警方验尸官等人物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展现,通过他们以正衬或反衬的方式,展现了桑代克过人的观察力、扎实的技术和严谨的作风。扮演者约翰·内威尔在1965年电影《恐怖的研究》中曾扮演过福尔摩斯,他赋予了桑代克作为学者型侦探高傲而智慧的气质,出色的演绎了一个与福尔摩斯类似,又明显有别于福尔摩斯的“科学侦探”的风采。
“思考机器”的传奇
假如说桑代克开创了“物证推理”的先河,那么凡·杜森则将“心证推理”推向了顶峰。凡·杜森是美国推理小说家杰克·福翠尔笔下的名侦探,是个拥有贵族血统的天才教授,荣获了包括哲学博士、法学博士、医学博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二十多个学位和头衔,堪称“学霸中的战斗机”。
凡·杜森能获得如此多荣誉的原因来源于他非同凡响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位其貌不扬的小个子教授坚信“头脑是一切的主宰,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不会下棋的他仅通过一天的训练,就在三十步之内击败了当时的国际象棋“世界棋王”,并让棋王惊呼:“天哪,你不是人,是一部思考机器!”凡·杜森的绰号“思考机器”也由此得来。
也许是知道当时任何推理小说都无法与“福尔摩斯探案”,福翠尔干脆剑走偏锋,基本放弃了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塑造,而将推理小说最本质的元素——“解谜”发挥到了极致。读者也许会吐槽“思考机器”的小说完全没有故事性,没有铺陈,场景等描述,直接开门见上进入案件,然后由凡·杜森以最快的思考速度得出自己的结论,也没有任何验证和结案描写,直接收尾,不是小说更像是个谜题,爱较真的读者甚至会分析说明凡·杜森给出的解答并不是唯一正确的结论,还有另外的可行解。但是“思考机器”小说系列的魅力就在于这些让人为之惊叹的谜题,以及在最快的速度之内得出正确解答的快感。
相对于过人的智商,凡·杜森的情商却几乎为零。哪怕是询问案件当事人问题,他也从来不会用任何礼貌用语,直接简单粗暴地说:“你只需要把事实一点不差的告诉我,不要用自己的浅薄观点来干扰我!”在解答之后他还不忘“补刀”:“如此显而易见的事情,你就不能动脑子思考一下吗?”然而他的无礼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高处不胜寒的天才对这个缺少逻辑的世界的不满,正如信仰“科学至上”的桑代克不断强调对现场的保护,坚持“逻辑第一”的凡·杜森不断重申逻辑的重要性,“世界上没有任何事件可以逾越逻辑而存在!二加二等于四,不是绝大部分时间等于四,而是永远等于四!”读者可以不喜欢他,但又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是个很厉害的家伙。
然而对于编剧来说,有谜题就已经足矣。“思考机器”小说中充满创意和趣味的谜题,是非常适合单元推理剧的,英剧《福尔摩斯的对手们》中关于凡·杜森教授的故事就有两集,分别改编自《逃出13号牢房》和《多余的手指》,其中前者更是一个完全没有案件纯解谜故事,剧中扮演凡·杜森的是曾经在1964年黑白电视剧《福尔摩斯探案》中出演过福尔摩斯的道格拉斯·威尔默。相比扮演福尔摩斯,具有学者般儒雅气质的威尔默更适合教授侦探的角色,他得体的举止,出众的气质也让原著中不通人情的“思考机器”变得更加真实可爱。
“盲人侦探”的历险
鉴于福尔摩斯珠玉在前,同一时期的推理作家往往会让自己笔下的侦探在外形、性格、身手、技能等方面进行夸张化,甚至有意赋予他们一些缺陷,以求能吸引到更多的读者,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作家欧内斯特·布拉玛笔下的侦探卡拉多斯。众所周知,观察力对侦探的重要性,卡拉多斯却是一个完全看不见的盲人!
作为推理小说史上第一位残障侦探,卡拉多斯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不断挑战人类对普通事物的认知程度,他能充分将除视觉之外的其它感观发挥到极致,从而了解世态百象:他能闻出假胡须的胶水味,从而得知对方做了伪装;他能摸出银币上蜡模的痕迹,判断出这是枚假币;他甚至能通过听对方的呼吸声,来分析他是否说谎……
据作者布拉玛所说,卡拉多斯这个盲人侦探的形象并不是他凭空想象的,主要灵感来自于英国历史上传奇的盲人战斗英雄和筑路工程师约翰·麦特卡夫。麦特卡夫虽然从小因为意外双目失明,却没有影响他在战场上运筹帷幄,训练并带领一百多名士兵驰骋沙场。
当然,在卡拉多斯身边,有着着两位忠实可靠的助手,一位是他的贴身男仆,拥有超前记忆力和观察力的帕金森,他充当盲人侦探的“眼睛”;另一位是法律调查员卡莱尔,他虽然智力有限以至于被人诬告丢了律师执照,但是强烈的正义感和探寻真相的热情促使他不断奔波于警察局、案件当事人和案发现场之间,堪称盲人侦探的“腿”。有了这两人的帮助,卡拉多斯克服生理上的缺陷,专注于常人难以理解的推理思考。因此,某种程度上卡拉多斯也是一位“安乐椅神探”,他的推理故事大部分是通过对话完成的,这也给小说的影视化带来了难度。
于是,在英剧《福尔摩斯的对手们》关于卡拉多斯的这一集中,编剧选择了盲人侦探一个特别的历险故事进行改编。英国警方破获了一起看似普通的老妇人被枪杀案,不料此案背后牵涉到地下反抗组织的阴谋,唯一的证人因为种种顾虑不敢出庭作证,因此无法给嫌疑犯定罪。
警方请求与证人有着几面之缘的卡拉多斯说服证人作证,于是卡拉多斯约证人到公园商讨,巧妙地说服证人写下证词之后,才不紧不慢地说出自己是位盲人的事实!编剧和导演这个巧妙的设置,既让不了解小说原著的观众拍案叫绝,也从侧面展现了卡拉多斯的智慧和伪装能力。
不过,盲人终究会有局限,反抗组织利用卡拉多斯看不见这点,巧妙设下圈套,抓住了盲人侦探。但是盲人侦探并没有气馁,他通过钟声和报童声、行人走路声推断出自己被关在了哪里,苦苦思索着脱身之计,最终成功获救。
剧中卡拉多斯的扮演者罗伯特·斯蒂芬斯曾经在1970年电影《福尔摩斯的私生活》中出演过福尔摩斯,他既演绎出了小说中卡拉多斯的超脱与智慧,还赋予了盲人侦探“色胆包天”、“厚颜无耻”等有趣的另一面,例如他明明是因为对方是个声音好听的女子,中了“美人计”,获救后却对警方说那个能骗到我的男人可真厉害,让纸上的人物变得鲜活起来。
“巾帼侦探”的荣光
在维多利亚时代一大批推理作家中,也有一位“不让须眉”的女士,她就是奥希兹女男爵[继承了家族“男爵”爵位的女士]。这位从匈牙利移居到英国的贵族女士,创作出了大量广受欢迎的通俗小说,其中大部分为推理题材。
说到奥希兹的推理小说,推理迷首先想到的是著名的“角落里的老人”系列,事实上在这位女作家笔下,还有一位巾帼女侦探,这也是推理小说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名侦探”。
看过英剧《神探夏洛克》的观众,应该会对剧中一个原创角色——苏格兰场的女法医莫莉有所印象,该角色的原型,应该来自于奥希兹笔下的女侦探“苏格兰场的莫莉女士”。
随着19世纪末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风起云涌,20世纪初,英国警局开始允许少量女性参加,1915年,第一位女警官被授予逮捕权,成为英国第一位现代女刑警,小说“苏格兰场的莫莉女士”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作为女警官和女侦探的先驱,“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莫莉非常懂得扬长避短的道理,她更多的以依赖头脑而不是体力去面对搜查工作,往往能以女性的敏锐,发现出被男警官们忽略的关键线索,从而侦破案件。
莫莉警官是现代独立女性的代表,但是她也能很好地融入当时更为常见的贵族小姐和贵妇的圈子中,通过与她们的谈天说地,给自己的破案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在英剧《福尔摩斯的对手们》关于莫莉的这一集中,翻拍了《戴着大帽子的女人》这篇小说,剧情中莫莉警官通过对女式礼帽的熟知,在多位男性警官误入歧途的情况下,成功侦破了案件,当莫莉的好友疑惑为什么那些男警官对如此明显的线索视而不见时,莫莉只是淡淡地笑道:“很简单,因为他们是男人。”这让人不禁想起了一句欧洲的古谚语:“当男人的勇气和力量受挫时,可别忘记女人的智慧。”
而对于奥希兹女男爵最经典的“角落里的老人”系列小说,英剧《福尔摩斯的对手们》也做了别出心裁的改编。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位经常坐在咖啡馆角落里的神秘老人,为执着于采访未破解谜案的报社女记者宝莉答疑解惑,仅仅凭借报纸上的报道和宝莉的讲述,去伪存真,推理分析出案件不为人知的真相的故事。
鉴于“安乐椅侦探”这种形式很难影视化,因此《福尔摩斯的对手们》的制作人员在翻拍“角落里的老人”中《地铁神秘命案》这篇小说时,将故事的主角改成了女记者宝莉,并将小说中的重心——老人与女记者的对话,修改为偏重于女记者对离奇命案相关当事人的采访过程,以及受到启发后亲自与凶手对峙的冒险。主角变了,小说中相关角色也有所调整,咖啡馆角落里的老人变成了喜欢呆在书房里的叔叔阿瑟,宝莉男朋友的职业也从记者改为了巡警,从而更方便为她提供破案情报和保护她。剧中的宝莉虽然没有该剧中大部分侦探那样过人的智慧和推理能力,但是身材娇小文弱的她却有不输于男子的勇气、执着和正义感,也是一位令人佩服的女侦探“先驱”。
福尔摩斯和他的“竞争对手们”是维多利亚时代文化繁荣的产物,也是19世纪“英国梦”的折射。现如今,我们也在为实现21世纪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笔者也希望有朝一日,国产推理界也能涌现出一批能够反映“中国梦”的名侦探们。
福尔摩斯的“对手们”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