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斗蟋蟀这项民间游戏,在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玩物丧志的娱乐活动。所以,主流舆论对这项游戏多是排斥的、贬损的,甚至一度遭到禁止,斗蟋爱好者们只好转入地下。直到拨乱反正以后,这项民间游戏才又重新光明正大的出现在人们视野中。自由开放的环境下,不但让这项游戏活跃了起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同时,也催生了人们对斗蟋的深入研究,于是,便出现了这本有趣的书——《斗蟋小史》。该书通过对斗蟋起始、历史渊源、发展影响等方方面面的梳理,映射出中国的气候变迁、生态变化、政权更迭、社会结构、文人趣味、乡土人情,是一部中国农业文明社会的博物志、变迁史;同时也让人知道,斗蟋不是“不务正业”的纯娱乐,而是饱含文化意蕴、学问根底的。
为什么会出现斗蟋这项游戏?《斗蟋小史》一书首作了阐释。之产生斗蟋这一游戏,是因为“蟋蟀逢敌必斗、遇敌必战的生物特性,与先民尚武的精神相通”的缘故。从斗蟋游戏产生的背景可以看出,这项游戏不是纯娱乐性质的,是冷兵器时代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对勇敢的热爱而衍化出来的,人们通过观看蟋蟀之间的相互搏斗厮杀,来唤起人们追求卓越、追求胜利的情怀。斗蟋游戏的产生,是充满学问与智慧的,而在其发展、变化中,也能看出其所蕴含的文化味道。在《斗蟋小史》一书中,就介绍道,随着斗蟋游戏的不断普及,出现了以蟋蟀为题材的诗歌、散文、画作等等,也有了养蟋蟀、斗蟋蟀的专门著作诞生,还有了斗蟋规则的出现,甚至还有养蟋蟀器物的研究等等。这些都表明,斗蟋慢慢发展成不只是单纯的娱乐形态了,而渐渐上升到了精神的层面,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了人文情怀与乡土风俗。
正是由于斗蟋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所以,对蟋蟀的关注、研究,也就日益向纵深方向发展。《斗蟋小史》一书指出,斗蟋的发展历程,还见证了中国气候的变迁、生态变化过程。从现有的史料看,大规模的斗蟋游戏是始于南方的,渐渐传到了北方。如今,南方出产的蟋蟀战斗力却日益衰减,远远不及北方的蟋蟀;北方蟋蟀成为了斗蟋的王者。人们通过研究发现,“北方寒水主骨、主肾、主沉降,蟋蟀打斗以牙搏命,而牙的硬度取决于沉降的效果。”由于南方变暖,蟋蟀发生了质的变化,而北方气温相对寒冷,适合蟋蟀机能的增长,所以让后来者居上,北方蟋蟀胜过南方蟋蟀。蟋蟀品质的变化,对我们研究生态规模,也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斗蟋既有高雅的一面,也有负面的效果。有的统治者沉湎于斗蟋游戏,而不理朝政,以致山河破碎;有的当政者为了得到优质蟋蟀,而劳民伤财,让百姓叫苦不迭。在《斗蟋小史》一书中,作者对于这些斗蟋史上不光彩的一面,也没有回避。在“贾似道与斗蟋污名化”一节中,有了详细的介绍。宋理宗时,身为宰相的贾似道基本上代替了皇帝执掌大权。然而,在他执政的几十年间,却成天忙于斗蟋而无心打理朝政,甚至在蒙古大军压城的情况下,仍然醉心于斗蟋娱乐。所以,很多史学家都认为,宋朝的灭亡,与贾似道热衷斗蟋有极大的关系。今天,可以娱乐的项目更多更新,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官员们来说,要有理智、有节制的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千万不要重蹈“玩虫误国”的复辙!
(《斗蟋小史》白峰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 定价:3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