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是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是限定他们的活动范围,还是放手让孩子们无拘无束的自由成长,这是两种对立的教育方法。曾经获得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与吉莉丝. 波特合作的这部绘本——《大箱子》,让大人们能够从中受到一些启迪——那就是多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千万别把他们装进“大箱子”,禁锢他们的成长。
《大箱子》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派蒂、米奇和丽莎原本是三个想象力丰富、精力充沛的孩子。他们在家里、学校和街上做了很多好玩的、但在大人看来是不合规矩的事。家长们对此十分不安,觉得孩子没有自制力,无法约束自己。于是,把他们三个关进了一个棕色的大箱子里。大箱子“里面有地毯、窗帘和软软的豆袋沙发”,还有“秋千、滑梯和专门定制的床”,爸爸妈妈也会在星期三晚上给他们送来“比萨饼、乐高玩具、泡泡糖,还有一台彩色电视机”,“圣诞节那天,他们得到了一幅画着天空的图画、一只做成了标本的蝴蝶,还有一个鱼缸”。不过,尽管他们可以在里面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三个孩子仍然感到苦恼与不安,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没有自由的生活,不能让他们心灵获得快乐。因此,他们不时发问:连海鸥都可以叫,野兔都可以跳,海狸想咬树时也能咬树,为什么我们这些人还不能自由自在在广阔的世界行走呢?
《大箱子》这部绘本是非常具有社会意义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反映了大人们在儿童教育上的误区与偏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他们希望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自由的玩耍嬉戏, 在没有管束的环境中,甚至可能干一些调皮的事,淘气的事。但只要大人们正确引导,孩子们也会不断纠正自己的言行;从成人的角度出发,为了防止儿童们干出格的事,有碍他们的品行发展,所以,必须让受到一定的制约才行,让他们规规矩矩的成长。由于在儿童与成人的关系中,大人具有支配地位。因此,大人们便能用“大箱子”这样的工具,把孩子们“圈”起来,让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这样,大人们变得省事了,轻松了,但孩子们却变得十分苦恼了、痛苦了。他们的成长过程,完全受制于大人,丝毫没有自己自由发展的空间。其实,大人们的这种用“大箱子”约束孩子的方法是完全不可取的。在“大箱子”里成长的儿童,心理变得更加脆弱,更加扭曲,既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会导致他们与大人们的对立与冲突。儿童成长的确需要接受社会规则的约束,但规则是要建立在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千万不能以牺牲孩子的自由、摧毁孩子的自由为代价,来约束孩子。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会适得其反的。
所以说,《大箱子》这本书,不只是写给儿童们看的绘本,更是写给家长们看的书。它可以如同警钟一样,提醒大人们随时反思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产物”,任意装进“大箱子”里,限制他们的成长;而是要掌握科学的育人方法,让孩子们既受到规则的洗礼,懂得有节制的生活,从而身心自由的成长。大人们只有摈弃陈旧的教育方法,抛开禁锢孩子们的“大箱子”,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这样,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在这种环境里成长的孩子才会身心健康。
(《大箱子》(美) 托尼.莫里森 斯莱德.莫里森 著 (美)吉丝莉. 波特 绘
周英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