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食在宋朝》
文/蓦烟如雪


不少历史剧,常常因为道具组的不严谨,导致对剧情的质疑,比如曾经看某部古装剧的屏风写的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而看宋代古装剧,不少也屡屡犯错,像之前大火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连最基本的台词都有许多错误。


而影视上很尴尬的还有食物,你是否知道天下第一楼申请的汤包,在宋朝只是用菜叶裹馅儿的菜包;而津津乐道的西湖醋鱼,也并非是宋五嫂的渔妇所发明,而是一个卖鱼羹的开封老太太;甚至鼎鼎有名的东坡肉,在历史上也只是猪头肉,甚至没现在的东坡肉好吃……


这些被历史打上文化标签的美食,经过编撰后,成了大众好奇的产物,这本《食在宋朝》就是一本打假读本,能在书中明白宋朝南北差异,口味的不同,甚至宋朝没有红薯,花生,辣椒,番茄,玉米这些……如何看到宋代古装剧的人在烤玉米,你可以吐槽道具组的不严谨。


作为一个喜欢研究宋代美食的李开周,平常就写了不少美食专栏,而作者角度新颖,从帝王的饮食到百姓的一日三餐,从历史故事的逐一讲解到美食的由来,作者的语言轻松活泼,略带调侃,从故事切入,让人感觉很舒服,没有不适感,不过引用的地方都比较单薄,不够厚重感,有些参与式的切入也会觉得有多余之嫌。
但整体上,是让人有尝试做一下的欲望。

我比较喜欢作者谈及“宋朝瓷器为什么不上席”这样拷问性的话题。因为我所在的地方盛产小黑碗(建盏),故而在看的同时也会有亲切感。


在看到“宋代饮食安全问题”上也会吐槽宋代造假的频繁,从食物到药材,从茶油到茶叶,都可以看到奸商的惯用伎俩,不要说古人没有作假,古代一样有这些问题。


在这本书,你会看到北宋最有名的奸臣蔡京爱做冷面;会知道宋朝官员的全年假期是多少天;甚至是宋人喜欢吃肥肉,结果肥肉比瘦肉贵的事……
历史书可能喜欢浓缩精华,但这本《食在宋朝》却是对宋代美食的展开,喜欢可以阅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