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蒙克,痛苦的表达》
文/蓦烟如雪
我把感受到的最激烈的情感先刻画并保存在我的双眼里,然后将之呈现出来……我仅描绘我感受的东西,不做任何添加。我想要捕捉到一种感受,让其满溢着一种情感氛围来震撼人心。——蒙克《“生命的壁画”的来源》
我常常觉得画画的人,多数内心都是孤独的,比如梵高、高更、毕加索、波洛克、库宁等等,他们虽然学习过绘画,但都能独树一帜,有自我的特色。
早期的高更也画过中规中矩的作品,比如1882年的《自画像》,线条明朗,色调也融入一些暖色调,英俊的侧颜让人记忆犹新,还有《清晨》的那种光线射入和蓝色背景的交融,给人一种难以描摹的状态,这种挪威的印象派画作还是很鲜明的。
当然他的作品也有不少学习他人风格的影子,比如《海滩上的英格》就有面部模仿了皮埃尔的《甜蜜之国》;比如《拉斐特大道》的大致轮廓与古斯塔夫的《奥斯曼大道上的阳台》有类似之感,虽然前者是印象派画风,但整体结构还是深受后者的影响,从灵动来说,蒙克的笔触更稍胜一筹。
蒙克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被病痛与死亡的阴影所笼罩着,因为这些际遇,给他的画作带来了不少灵感,他塑造了许多另类的作品,比如《呐喊》。
而呐喊真正来说,有四个版本,在1893年-1895年创作了四种,比如蛋清木版画、彩蜡木版画,彩粉木版画以及蛋清木板油画。
《呐喊》的色彩瑰丽,给人一种很魔幻很晕眩的感觉,色调也很冲撞,人物的表情也极其扭曲和夸张,这种线条风和后面的规规矩矩的桥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而人物的表情给人一种压抑沉闷,甚至是很孤独感弥漫其间。在这本书中,能发现《手持香烟的自画像》《患西班牙流感后的自画像》《绝望》……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的主题围绕着爱情、忧虑和死亡,他的作品在直面中,富有冲击感,展现出他不同于众人的困惑,他以画为声,用隐喻的手法,揭示恐惧和困惑,他的很多作品都给人很压抑的气息,比如《离别》《吸血鬼》《忧虑》等等,他似乎把画里的人物作为宿主,用他们去表达他的情感,他很喜欢用蓝色、黄色、橘色、绿色、黑色……去构图,这种另类大胆的画风,更有一种震撼力。
我们平常画图不会用太冲击的颜色,这种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苦闷的气息。他的画作前期很精致,但后期越来越抽象,越来越富有自我色彩。
或许这正是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发泄情感的地方。
这本书采用铜版纸,画面也很直观,对比的分析以及解读很到位。我觉得作为参考书,很值得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