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细嚼慢咽》

文/蓦烟如雪

俗话有云:“民,以食为天。”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离不开 “食”这个话题。中国的饮食文化已有上千年历史,从色香味到不同派系,从地方特色到个人的口味需求,国人都是乐此不彼地挖掘新口味,把食材做到精益求精。

公输于兰在前言中,就有说道“用情识人未必能看得清,以食性辨人至少可以分清是否同类,是否可以和睦相处,一起慢慢变老。”现在的人常常用“三观是否一致”来判定对方是否可以跟自己相知相守,但以食物来说的,确实有道理,生活是细水流长,饮食不一致,能否彼此和谐都在于一日三餐之中,而她说“食物是印证他们绵绵情意的淡泊诗篇,越平淡,越有深意。”我也深有同感,生活不需要多么精致,贵在一粥一饭,贵在用心。

而这本《细嚼慢咽》就特别有味,如何吃,如何品,都是里面的奥妙所在。这本书的副题是“吃出一朵昙花”。在我们的印象中,昙花花期很短,也尤为独特,而用这个名字也是源于作者在新民晚报周末的个人专栏。

这本《细嚼慢咽》有4个专辑69篇关于美食的文章,从精料细致清淡雅致的中秋鸭子宴到入口鲜香圆润饱满的糟溜鱼片,从乡土气息浓郁的绍兴下饭菜到海派川味油辣椒酱,从皮脆多汁骨肉香滑的深井烧鹅再到原汤化原食的生煸牦牛肉……这本书里,不仅会刷新你对美食的认知,也会在书中,看到许多有名的烹饪大师,甚至是秘制菜谱的附赠。

作者对美食的研究如数家珍,她不会单讲一种美食,反而会以实例去对比菜品的不同之处,不能能举一反三,还能在美食中,感受烹饪大师的推陈出新,以及改良的地方。比如在介绍“何派川菜”时,她说了传承人李兴福与其他川菜师傅在做法上的不同之处,比如他把五味调出了七滋(麻辣咸酸甜香酥)八味(轻麻、微辣、椒麻、腴香、家常、怪味、红油、蒜泥)。她还借鉴了淮扬菜的注重刀工,在技法上有块、片、条、段、丝、丁、圆球、剞花,分别形态,令川菜成为“百菜百味,一菜一格”的时尚菜。

说起刀工,就要说说双边刀鱼这道菜,看似两条鱼,其实是用四条鱼的鱼肉制成,大师先让徒弟们把刀鱼的皮尽可能完整取下,让后剔除鱼皮和鱼身上的刺,保留两条带鱼头鱼尾的完整的鱼中骨。这是极为繁琐的活,每条鱼差不多有一千几百根刺,一个师傅带两个徒弟需四个多小时才能完工,为了不让剔鱼刺的手温度过高破坏娇嫩的刀鱼的新鲜,他们还备着一盆冰块,时不时将手放上去降温,放盘的时候把所有鱼肉放在两条中骨上,再绷上鱼片,这样出锅后看上去就是两条完整的刀鱼。

其难度不言而喻,其精细令人称奇。

书中讲到了许多难以吃到的美食,一边看,一边容易被诱惑,作者的文字质朴,富有生命力,从秘制的私房菜到接地气的农家飨宴,从普通的蚕豆到农家后院的清远鸡,都是她笔下升华的炊烟,唯一的硬伤就是没有图片相配,使得读者需要联想。

不过,换个角度想想,联想也是一种美。生活中的美学贵在细嚼慢咽,而食物也是淡泊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