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诚在《素履以往》一书的“序”中说,“在一年多时间里,一次次回到那座浙江西部的小城开化,停留,并在山野之间流连。四时光阴,草木滋味,我都想去体味。我将在那时感受到的东西,用纸笔一一记录于此,于是有了这本书。”从这段话可知,这是一本山野笔记。书中所展现的,是月光溪水,晚霞落叶,鸟鸣虫吟,蔬食美酒,更是山野生活的缓慢、诗意与宁静。捧着这样一本书,仿佛就置身于流水潺潺,山花烂漫、和风拂煦、炊烟缭绕的山野,氤氲在大自然赐予的美好、惬意、安详之中。
《素履以往》全书由“月光溪水 晚霞花朵、鱼的生活方式、林中的秘密生活、只向美好的事物低头”等四部分组成,收录了作者31篇优美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文字优雅冲淡,随性淡然,但又饱含作者对大自然万千气象的一片深情。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在作者笔下,都有令人惊叹的侘寂之美。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每一种植物,都有我们不曾知晓的美”。所以,发现并展示山野间花草、虫鸟、涌泉、雨露等万千事物身上蕴藏的美好与灵性,成为这本山野笔记的主旋律!作者行走于藤蔓丛生、流水潺潺的山野之间,以平等之心,探寻熟视之下的诗性与诗情,注重自然与心灵之间的对话,启发读者一起去发现寻常事物背后的隐秘美好。在“一场雨突然而至”中,作者叙述道,一天,正在吃晚饭时,一场大雨突然来了;但作者对此没有丝毫沮丧懊恼,反而写到:“如果没有一场雨的突然而至,那会是一个多么平淡的黄昏。我们坐在水边吃晚餐,太阳已经落山,天空正在变得湛蓝,而云朵镶上了金边,像是一丛开在天空的巨大的花朵。 ”在作者看来,没有这场大雨,这顿晚餐显得普普通通,没有特色,反而是这场不期而至的大雨,让他体味到了一种别致的美好:“一场雨简单是上苍的恩赐。雨打湿了地面、桌椅,雨令烛光更为摇曳。这没有关系,年纪渐渐大起来之后,会更坦然而从容地迎接生命里的变化,包括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甚至觉得这一刻是如此欢喜:在漫长的时间里,我们会有无数次晚餐,但这样的晚餐却是生命的唯一。”大雨没有破坏兴致,反而觉得这是人生难得的享受。能够产生这样的认知,如果没有对山野间点点滴滴的热爱,肯定不会产生如此美妙的联想!正是作者对山野间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一砖一瓦的爱,才让他在最普通的事物中,发现最美好的情愫!一叶一叶总关情。所以,作者行走山野,凝望那普普通通的“鱼鳞瓦”,会产生这样的感慨:“鱼鳞瓦的屋顶之下,是一座遮风挡雨的家,是一纸水墨的江南,是一抹黛色的东方乡愁。”正是如此,他才觉得,睡在“由泥土炼烧制而成的”“鱼鳞瓦”屋顶下,“泥土能接通人与自然的气息。所以人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便可以让松涛、流泉、风吟、虫鸣都涌进来。人睡在瓦下,也有山林之气。”如是异想天开的感受,如果没有对山野万物的挚爱,哪有这般奇妙的感悟!情是思之源,情是文之魂。作者用自己切肤的体验告诫说,“人的内心,如果疏离于纤细的情感与幽深的美好久了,就会慢慢变得淡漠。此刻,唯有花朵、昆虫、雨滴、落叶可以拯救。”正是保持了对山野间一枝一叶的热爱,从而笔下涌出缠绵淳厚的文字,浸润读者,感动读者,一起拥抱芬芳的山野,拥抱千姿百态的大自然。
大自然是一个课堂。它教会人们思考、探索、追寻、联想。《素履以往》的作者,浸淫于山野间,不断汲取大自然中蕴藏的丰富营养,然后转化为充满睿智与哲理的文字,引爆人们的思想火花。在“听见钱江源”中,他说,“如果要真正地感受世界,必须抛弃很多东西——比如先入为主的教育,必须清空,重新回到一个婴儿的状态——重新成为一个很干净的人,成为一张白纸。干净的人面对一个宇宙,才能获得天然的感受。”这里,他告诉我们,要想从大自然中获得真知灼见,必须抛弃杂念,用一颗纯净的心面对大自然。这,应该是他在山野间的深切感悟,更是他对众生的忠告!在“半坡雪”一文中,面对雪花飞舞的冰封世界,他感慨道:“遗世独立,需要的不是大雪封山,而是我封大山。”如此深邃的思考,当然也是大自然赐予的灵感。对山野的一往深情,不仅可以涌出优美的文字,还可以浮想联翩,从形而下走向形而上,产生具有前瞻性的思索,感动自己,也感动读者!
(《素履以往》 周华诚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 定价: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