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六岁的女儿,你知道画面留白是什么吗?
小朋友回答:美术班有教过啊。
尽管在学创意美术时,老师提到过“留白”,但是实际上,我注意到机构外小朋友的作品鲜有画面大面积留白,画面总被填得满满当当。读完《小鸟》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很可能,画面画得满,不是小朋友的意愿,而是家长的需求。
如果家长花费了大价钱和付出了很多时间让孩子去上的美育课,孩子拿出的作品是一副赭黄的麦田。尽管画面中的黄色浓淡相宜,尽管黄蓝相接处让我们想到了天空,尽管……也许很多家长还想不到这些,只是扫一眼就足以让他们把这张图掇在在桌子上:就这,就教了这儿?
这就是美育中虽然教过“留白”,但实际上作画的过程中并不推崇小朋友画面大面积留白的原因。
一张白纸也许只是一张白纸,一副黄色的图也许并无意义,但是当它存在于一本绘本中,这本身架构了一个故事场景,而这个故事场景告诉我们,此处无言胜千言。
《小鸟》:一个片段,一个细节中的故事
《小鸟》延续阿尔贝蒂娜和吉尔马诺•祖罗夫妻俩讲故事的一贯风格,只是截取生活场景中的一个片段,不讲起因经过结尾,只专注一个小细节讲故事。我们不知道故事的主人公为何来到这片麦田,也不知道这个“与众不同”到底意为何,只知道,他在这一天来到了这个地方,做了一件事——打开货车的后门,放出了一群五颜六色的鸟儿。
也许这件事他做了无数次,但是这一次略有些不同,一只黑色的小鸟不肯离开阻止它奔向自由蓝天的车,主人公似乎和小鸟用了各种方式交流,劝她奔赴辽阔的蓝天,故事的结局当然是主人公的劝说起了效果,但是结果似乎又有点不同,小鸟飞向蓝天的同时,带着已经飞走的大部队来接上了主人公一起飞。
故事中有两个反转,第一个是,所有的小鸟都会在车门打开的一瞬逃离束缚,只有小黑鸟自愿选择放弃自由;第二个是当小黑鸟终于飞向蓝天,它又选择了折返。
也有几个意外,人们喜欢美丽的鸟,但是他们就像《夜莺》中的国王,想要那美丽只独属于自己,唯独故事中的主人公,我们可以叫他“专业放鸟人”,我们既不知道他放的鸟儿从哪来,也不知道为这“与众不同”的一天他承担了什么,但是我们知道,这天他去放鸟儿,如果小鸟不愿意离开,他还会苦口婆心劝它选择自由,一点也不像我们认知中的养鸟人;人类虽然是可以自由行走的,没有被锁进笼子里,也不会被关进货车里,但是人的自由只限于陆地,人没有翅膀,但是小鸟却帮助人实现了飞翔,享受了一把遨游天空的自由。
最后您猜怎么着:即便没有翅膀,只要一只鸟爱你,你也可以飞翔。
所以,令我更加感兴趣的是,这对神仙眷侣,到底是怎么想到这样的一个“好故事”的?它好像就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但是又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好像就掩藏在人们的想象力中,但是,如果它未曾来到我们面前, 我们可能还是不会知道,原来每个人都有这双发现美的眼睛,原来我们大人的想象力也可以没有边界。
那么,他们到底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呢?
画面留白是最大的一个法宝。如果读过这个故事,当孩子学完美术,拿出一张画面留白三分之二的画作,我们的头脑中应该会有预设,留白不是什么都没有,留白恰恰可能性更多。留白是一种艺术手法,专业人士讲。留白是一种高级的艺术表现。
在《小鸟》中,一副画中什么都没有,但是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它有色彩。色彩可能只有两种,但是两种颜色,通过浓淡调适,可以表现出光影的明暗,通过色块和颜色,勾勒出的,是一个无限扩展的想象空间。
宝宝子学丙烯画的时候一直跟我念叨“近大远小”,道理虽然简单,但是融汇在一本绘本里,这既能表现动作,又能展示情节。有些时候,语言和文字反而是不必要的了,虽然在《小鸟》中,也是有配文的,在大人看来,这些文字有着哲学深意,小孩子呢,这些都是辅助认字的载体,他们眼中的好故事,甚至是不需要文字的。
黄色和红色让我们感觉这个世界是这么暖,这么明亮。
黑色让我们感到与众不同。
或许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一抹不同的颜色,就能让我们感到生活如此的丰富,一个看起来不可能的可能,就能改变世界。
我们需要好的绘本,不仅仅是孩子需要,大人也需要。就像留白不是什么都没有,我们要在这样的色彩中,拓展对这个世界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