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中国:一部宗教与文化史》一书,以中国人家喻户晓的茶为对象,追溯了饮茶这一习俗从具有神话色彩的起源,一直到19世纪的发展历程,还原了宗教与茶、诗歌与茶结缘的往事,让人们从中感悟到:一片小小的茶叶,其间蕴含着厚重的文化色彩!正是文化基因的注入,让茶这一普普通通的饮品,成为连结历史与现实不可或缺的纽带。
《茶在中国:一部宗教与文化史》一书由“传统中国作为宗教与文化商品的茶、茶叶早期的历史:神话与现实、唐代的佛教与茶、唐代茶诗、茶圣陆羽:陆羽的生平与作品的宗教色彩、宋代:驱乏提神、活跃社会的茶、东传日本:荣西《吃茶养生记》、明清茶叶经济中的宗教与文化、结论”等9个章节组成。首先,作者以历史文献为支撑,指出茶与佛教、茶与文化结缘的时间,应该从唐代开始。作者说,在唐代以前,人们对茶的称谓极不固定,其名称也有“荼、茗、槚”等若干种叫法;直到唐代陆羽的《茶经》刊印后,茶的历史才算正式掀开了篇章。茶从“只是中国南方不太起眼的地方特产”,逐渐“成为整个大唐帝国经济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导致茶迅速得到普及、得到认可的原由是什么呢?作者指出,唐代社会对酒的态度视为划分佛教徒和本土传统的界线:佛教徒——出家人和俗家弟子——均立誓不饮酒,而对茶的态度则积极得多。他们把文化话语从说明饮酒的负面特点转向歌颂茶的诸多益处。正是佛教徒对茶的热捧,所以,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茶已从南方人和僧人的饮品发展成整个帝国的日常必需品和重要商品”。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佛教徒清心寡欲的生活态度,为茶的普及创造了条件;伴随佛教在中国社会的日益深入,茶也由“小众”饮品慢慢跻身于“大众”饮品的行列。
在唐代以前,诗歌等文艺作品中很少提及到茶。然而,自从唐代那位声名显著、崇信佛教的诗人王维留下了几首咏茶诗后,茶与诗歌结缘的机会越来越多。在唐代诗人中,诸如岑参、李嘉祐、韦应物、卢仝、李白、杜甫,都写过与茶有关的诗歌。而提及茶次数最多的是白居易,他一生写的“茶诗”有近30首。不过,诗人们在诗歌中他重点是描写调茶的物质性和煮茶的过程,偶而也用宗教术语来赞颂茶的精神性。真正让茶与大众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的,还是《茶经》出现以后。作者说,《茶经》引发了一股茶文化浪潮,林林总总的“茶书”不断涌出,内容涉及到“培育、采摘、备茶、饮茶、品茶、茶文化”等方方面面。茶文化的体系,开始得到确立。
《茶在中国:一部宗教与文化史》一书还原了宋代茶文化的特点。作者指出,宋代在茶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极大的创造力,从而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扩展了茶文化的外延。在宋代,茶的产地已经从四川、云南等西部地区,扩展到福建、浙江等东部地区,仅在福建“建溪东部支流沿岸诸山,绵延约20里,有25个茶园,”而且出现了直接给朝廷的“贡茶”;茶的采摘方式也得到提升,“用指甲而不是手指采摘嫩叶,以免人的汗水薰渍珍贵的幼芽。”茶的制作方法也出现变法。宋代的商品茶“一曰片茶——既有常规的团饼茶,亦有蜡面茶;一曰散茶。”团饼茶的制作费时费钱,一饼团茶,“薄的茶饼需6至10日,厚的则需10至15天”;饮茶方式也十分讲究,出现了“点茶法”;寺院中还要举办专门的“茶会”。茶会举办前,要张贴茶榜或茶状,写明茶会的性质、时间、地点和邀请的客人;茶会举办那天,还要在布告板上展示座位图,把参加者的名字写在座位上,茶会进行中,要进行“巡堂”等仪式。宋代的茶文化,具有“正式化、仪式化”的特征。
《茶在中国:一部宗教与文化史》一书最后讲述了明朝时期茶文化的演变与繁荣的故事。明代不但饮茶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在流行的花茶的基础上,出现了50多种名茶,并评选出5 种公认的“上品茶”:龙井、松萝、罗岕、虎丘、武夷。明代,关注养生健体之风渐盛。人们认为常饮茶能“心肺清凉、烦郁顿释。”所以,文人们将品茗由一种物质享受,渐渐转化为强调品茗的精神性,在茶身上寄托他们对禅意生活的幻想。这样的意识,也反映在他们的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中。茶与宗教、文化的联系,就在种茶、采茶、制茶、饮茶中绵延、传承了下来,可以说,茶文化的兴起、兴盛,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史!
(《茶在中国:一部宗教与文化史》(加拿大)贝剑铭 著 朱慧颖 译 中国工人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 定价: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