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之美—读《元明散曲三百首》-书啦圈

曲是继诗、词之后而兴起的一种重要文学体裁。文学体裁的兴盛都是有其特定的历史阶段的。就像昆曲兴盛于明朝,继之以京剧一样,唐诗于唐代独领风骚,而词在宋代大行其道,而在元明之际,则有散曲。可是词为诗余,而曲为词余。尽管散曲读来清新可喜,却似乎不得国人偏爱,仿佛大家更津津乐道于唐诗与宋词,对于散曲却兴趣缺乏。在这部《元明散曲三百首》中,我们似乎能够一窥散曲风貌。

浦江清先生是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素以学识渊博著称。他的兴趣广泛博采众长,对于中西方文学均有深厚的造诣,而曲学则是他更为擅长的领域。浦先生不仅懂散曲,也常常看剧、唱曲,并参与到创作中去,他曾是俞平伯创办的谷音社成员,在课堂上讲到古典戏曲,往往要唱上一段。这本《元明散曲三百首》是他1942至1943为西南联大曲选课编选的教材,并装订成线装手抄本,据浦汉明先生说:“父亲为付印而抄录的各类文学作品很多,如此装帧的却仅此一册,足见他对这一选本的珍爱。”开篇选取的就是浦江清先生的手迹《秋兴》,点评恳切,字迹清秀,令人心向往之。

这本选本中分为四卷,分别是元小令,明小令,套数,补选元明散曲五十首。其中元代小令一百九十二首,套数五套;明代小令五十一首,套数四套,既可看出元代散曲的繁盛,也能看出作者的偏好。选取的作者既有我们所熟悉的张可久、马致远、关汉卿、冯梦龙、雎景臣、张养浩、白朴等,也有一些不甚熟悉的作者如回族人阿里西瑛、蒙古人阿鲁威等,使人对于元明散曲有着更全面的印象。

在篇首作者《元代的散曲》中,对于小令与套数有着详尽的解释,单支常见的为小令,同一宫调的许多曲子成为一套名为套数,套数根据内容需要,可长可短,短的只有三支曲子,长的可达一二十支,从形式上看,散曲是形式更为灵活的艺术形式,内容也多是清新自然,鲜活生动,题材广泛。

在选取上,作者侧重于“真”与“雅”,以关汉卿为例,选取的多为相思题材,语句秀雅清丽,马致远的《秋兴》,读来字字珠玑齿颊留香,而作者的评点亦是简约精到,文采斐然,读评点亦有陶然之感,并可看出作者对于散曲之美的审美标准。对于关汉卿的散套评价是“衬字极少”,马致远的秋兴则是“不重韵、无衬字,韵险语俊”,这也是作者对于中华新文学的期许,学贯中西的浦江清先生推重传统文化,却也重视新诗的写作,浦江清先生是希望在中国传统文学中能够发展出新体韵文的期待,期待元明散曲能够在中华文化中焕发出更耀眼的光彩。

散曲之美—读《元明散曲三百首》-书啦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