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璃人泪
根据玛雅人的说法,世界末日将于2012年12月降临。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飞快,彼时,网上的种种臆测不说令人恐惧,至少令人好奇——末日传说和外星人的神秘诅咒一样,超自然的事物自有其吸引力。
美国政治评论员丹·卡林的《末日总在咫尺间:从青铜时代的崩溃到核浩劫》只谈史实,不谈传说,也写得新奇有趣。文明发展伴随着规则的完善和科技的进步,今天所处的时代是否比过去更安全呢?对照历史,我们或许会说,拥有更多解决问题的手段,不必简单粗暴地频繁诉诸武力;拥有现代医学,我们可以更快弄清传染病的缘由,一定程度地降低传播风险;我们还可预知自然灾害,且有更好的物质条件恢复重建。那为何卡林还会得出“末日总在咫尺间”的结论呢?
书中探讨的历史问题与现实奇妙地联结在一起。以现在的主流观点和道德标准,或会否定前人的某些做法,可是前人有他们做选择的语境,今人也未必更明智,其实质不是要替我们的所作所为指明绝对的正误判断,而是思考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书中一个有趣的章节谈的是“打小孩”的历史。要不要打小孩?坊间或无共识,但越来越多的育儿专家和青少年保护群体对此大摇其头,古人为何不觉有异?难道没有些微反对的声音,或是将之与孩童长大后的心理创伤相联系?卡林一语中的:“他们养的孩子要在他们的世界中生活”,也许在他们的世界,“有害”的定义与我们不同,也许未来的育儿专家也会批挞当下的教育理念呢!为人父母只能尽力而为,求个问心无愧,哪有什么尽善尽美。
对待下一代如此,替公众做决策又何尝不是如此。人类共同的诉求是发展不是毁灭,但做选择的时候,稍有不慎,却会触发末日的开关。一次次与毁灭擦身而过,赖以为生的文明世界并非坚不可摧。
最让人感同身受的例子,大抵是关于疫病。尽管中世界的鼠疫、终结战争的西班牙大流感、理查德·普雷斯顿笔下的埃博拉病毒和艾滋病都让人印象深刻,但身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很容易掉以轻心了,将之归咎于医疗技术落后、卫生条件差、不注意防护等原因,直到疫情真的出现在所处的城市里。诚如卡林所言,我们固然有更多“抗击现代疾病的工具”,但我们也“生活在一个空前互联的世界中”,疾病传播的规模和速度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控制疫情,除了医护人员的付出,公共决策所起的作用也至关重要。
《生者和死者》一章则由上世纪60年代的导弹危机谈到当代世界的军备竞赛。我们制造出的武器足以毁灭这个世界,包括人类自身。这本身就是一件吊诡的事,是什么让我们将求生的本能抛掷一边,冒着玉石俱焚的风险去发明探索?国际政治的博弈不单考虑群体生死和道德准则,这在兵戎相见的古战场已见雏形,只是今天决策可能导致的后果或将无可挽回地推着世界堕入黑暗。和平之下的危机感超出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
既然末日总在咫尺间,那么会不会有这么一天,人类文明被推到重建,彼时这颗星球上的主宰未必是人类?虽然自然灾害难以避免,但在更多的事情上,人类是可以做选择的——如何对待大自然、如何对待异类、如何对待同类、如何对待下一代——无论如何,做决策的时候都心怀光明的愿景,希冀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结果未必事事遂心,却警醒我们三思而行。思考文明的崩溃不是在危言耸听,是让我们看清自身在世界的位置,在共同命运的图景下拥抱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