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个节目,节目中的心理医生说:人们对身体感冒发烧很紧张,感冒了要吃感冒药,那心理疾病其实就像是心理生了一场感冒,但是很多人却因为偏见忽略了。

精神病就是神经病,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认知?

家中常备药箱里准备着三九感冒冲剂,但是心理抑郁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得病不但不就医,反而害怕被人发现自己“不正常”。

因为不想承认自己病了,比生病更让自己难受的是异于常人的压力,宁愿与“房间里的大象”共存,直至支持不住崩溃,在新闻中,不乏常见精神奔溃导致的悲剧,即便如此,旁观者依旧反应冷淡:至于吗?

可是,我们应该理解,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人不是钢筋铁打,心理感冒又岂是异样?如果只是一个轻微的感冒,未必有病就就得求医,我们还可以求己。家中常备的药箱中,不妨装上一本《家庭心理百科》式的图书,因为日光之下,也并无新事儿,很可能你经历的困惑,别人也在经历,专业的医生解决他人的相似问题的答案,可供居家参考。

《家庭心理百科》:家庭常备心理药箱,有病可自医-书啦圈

百科全书式的心理药箱

对于百科全书,我们都有这样的认知——厚厚的大部头,无需像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一样一口气读完,但是随时可以拿起,随时可以放下。

这本《家庭心理百科》也不例外。书很厚,但是类似字典,以短小事例做索引,出乎意料地好读。书的作者不是一位,是韩国的十位一线心理精神科专家,他们将自己在自己领域多年遇到的真实治疗案例或咨询过程中患者提出的问题结集,组合成这本专为东亚家庭定制的韩国第一部心理学百科全书。之所以要特别强调“韩国”,是因为这本书作为家庭心理急救箱,里面是有一些内容是针对韩国本土而言的问题和说法,同为亚洲文化圈,我们大可甄别运用。

《家庭心理百科》:家庭常备心理药箱,有病可自医-书啦圈

历来人们与这样的认知,心理学是深奥的学科,普通人望而却步,但是在《家庭心理百科》中,一条条类似电台来信的便签问题,解构了心理学的分支和基础理论,当我们面对家庭中让你困惑的有关自己、老人、亲子问题时,只关注自己“用得到”知识,在需求面前,深奥的心理学知识被化繁为简,成为我们每个人可以触碰更容易理解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

每个生命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普遍问题,因时而异,因人而异,觉察是关键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令自己困惑的问题,问题不同,但是成长脉络一致,针对此,精神科专家将这些问题汇集在“人类心理发展章”,从出生到65岁,人类心理发展的历程如同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成长,每个阶段身体骨骼、体重、样貌都不相同。在认知“不同”的基础之上,概述了每个年龄段面对的普遍性心理问题,答疑解惑,有所指有落点。

出生至18个月,孩子还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在基本信任与不基本不信任中打滚,这大概是每个新手妈妈都比较难捱的一段时光。我的孩子为什么总黏着我?明明是生命中最脆弱的阶段,为什么坊间的正确答案是“为母则刚”?仿佛无法回应这个问题?就是妈妈们的罪大恶极。

可是每个妈妈都知道,刚成为妈妈的惶恐、无措,加之身体上发生的剧烈改变,在月子中,恶露不断,大汗淋漓,身体极度虚弱,所有的休息时间都被切割成碎片……如果家人还会因为不能及时回应孩子的黏人以及孩子的哭闹责怪妈妈们,这样的心理状态已经接近崩溃。其实不难理解,为什么如今因为产后抑郁酿成的悲剧频诸报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人认为妈妈病了,而妈妈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病了。

《家庭心理百科》:家庭常备心理药箱,有病可自医-书啦圈

这段时间遇到的一些问题,其实是具有普遍性的,如果将这段时间发生的变化,放在人类心理发展的历程中,妈妈们大可获得些许安慰,因为发展阶段和环境的变化不同,导致心理出现变化,一时的绝望、后悔的情绪完全可以得到纾解,掌握科学的心理理论,对外界的声音也可以做到觉察,不至于一时走到思维的深渊,越陷越深。在“为人父母的烦恼”中,新手妈妈通过阅读共同的问题,也可以获得些许力量——世界上很多家庭都是这样的,很多的新手妈妈也都是这么过来的,我们无需为求助而感到耻辱,无需为“不懂”感到压力,“为母则刚”的声音并不了解你的真实状况和心理阶段,但是每一个这么走过来的妈妈们了解,比起治愈自己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觉察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因为问题的存在继续苛责一个病人。更不能说,这世界上有没有生病的人,你若生病就是“错”,很多时候,压倒神经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是患者本人。

求同存异,国情不同的,只寻找适合自己能帮助自己的解答

关于妈妈们的问题,亚洲文化圈中出现一些隐秘心理问题其实是相通的,比如作者在书里写到一些妈妈们的“圣母心理”,这个普遍的问题其实并没有得到重视,这种心理不但加重妈妈们的心理负担,其实对夫妻关系也有着负面的影响,如果我们能觉察到一些问题的根源,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亲子问题在《家庭心理百科》中所占比重最大。毕竟,这是一个普遍且难解的问题。度过新手妈妈的纠结期,马上会迎来孩子的青春期叛逆,与此同时,父母渐老,因为跟不上迅猛时代产生的心理问题、身体的衰老所带来的情绪问题,以及代际之间的矛盾问题……进入中年,自己的事业和人际也会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关于人生,关于前途,关于家庭和生活,书里将这些代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整合为人类心理发展、家庭心理百科、重要的心理概念等章节。读者可以根据 不同的阶段对应不同的问题,寻找一个普适的答案,未必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是很多问题,的确会给人新的思考方向,不至于走进思维的泥沼。

《家庭心理百科》:家庭常备心理药箱,有病可自医-书啦圈

比如,前文提到的这本书几位韩国医生所著,很多答案带有很强的“韩国”色彩。韩国同日本一样,职场人有下班聚餐的习惯,在中国,更多的聚餐是发生在朋友、同学之间,当然大家也会和同事私下交往,有小圈子,但是不会形成日本那种“下班之后就回家就是没出息”的认知,所以性格内向者千万不要因为书里提到的“更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带偏了节奏,不聚餐、下班回家、陪孩子、打球、甚至读一本书都不能盖棺定论是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另外,书里多次提到“没有眼力价”,这大概是只有亚洲文化圈才能理解的定义吧?社会越发展,越支持百花齐放,很多人有自己的个性,也许在外人看来是“没有眼力价”,但是我们没有必要迎合他人的目光而活,这些韩国人认为是问题的问题,其实在中国,完全可以不当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