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丛中的微笑:小丛》书并不厚,加上“后记”和“史料整理”也只有261页,但我却断断续续看了两个多星期。不是书晦涩难懂,而是每看到悲伤处,就不忍卒读,要缓几天才能重新拿起来接着看。后来,我鼓起勇气,终于在一个晚上一口气把整本书看完。
书中讲的是一个叫小丛的十岁的男孩和他六岁的弟弟虎子一家生活在南京,爸爸经营一家照相馆,一家人和和乐乐。表面平静的生活下,人心惶惶,人民都生活在战争的恐惧里。随着广播里前线的战况不断传来,战争像魔鬼一样带来苦难和死亡的阴影。小丛和虎子在一次次轰炸后,跟着父母辗转逃难,最终来到山城重庆。本来以为,这里会相对安全些,可等待他们的是却是更残酷的现实……
这是一本纯粹以孩子的视角写战争的儿童小说,作者通过研究大量史实,结合自己的家族历史,直面日军侵华时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用文字的形式再现了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的惨烈,也刻画了在战争中形形色色的中国人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对民族大义、爱国爱家的坚守。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逾30万;重庆大轰炸,长达五年,炸弹超过11500枚,死难者万人以上。每一个冰冷的数字后面都是一个鲜活生命的陨落,那是一个民族痛彻心扉的灾难和深切的悲哀。战争露出它狰狞的面目,张开血盆大口,吞噬着生命和欢乐。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中。
每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那段惨痛的历史,儿童尤其如此。作者选取南京、重庆这两个最有代表性的城市为写作地点,揭开了抗日战争最为惨烈的一角。
南京、重庆距离不算近,南京大屠杀是1937年12月13日到1938年1月,重庆轰炸是从1941年初开始,时间上也有差距。怎么把两个城市的历史连起来呢?
作者采用了两条线索齐头并进的方式。一条是小丛家照相馆的学徒——当时十五六岁的沈旭生留在了南京,亲眼见证了那场惨无人道的屠杀;一条是小丛一家从南京出发经安徽到重庆,亲历了重庆大轰炸。
沈旭生作为一个辍学的学徒,在南京经历了生离死别,家破人亡。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熟悉的人和物从眼前以一种让人痛不欲生的形式一点点消失。他的父亲和爷爷被日本人打死;待他如亲人的师傅一家远走他乡,生死不知,温文尔雅的刘老师,温柔美丽的刘师母,曾经熟悉的邻居、乡亲,都变成了一具具冷冰冰的尸体。他痛苦过,想过死,但他不甘心,他要活下去,活到把日本人赶出中国。他帮着红十字会清理尸体,帮着金陵女子学院的华小姐拯救难民,并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日军侵华的照片证据。屠杀过后的死寂,逃亡的仓皇,见到刘师母尸体后的撕心裂肺,清理成堆尸体的不适应,就那么赤裸裸地摆在一个十五六的少年面前。他几天前还在憧憬着要去上学,还在为自己能完美地倒出酸梅汤而自豪。而经过这一切,他迅速蜕变成一个沉默的、坚韧的、带着巨大悲伤的大人。
另一方面,程炳正一家一路逃难,坐船、坐车从南京到安徽,从安徽逃到重庆。这过程中,有过轮船被炸沉的不幸,有家人失散的焦灼,有生病挨饿的痛苦,也有亲人重逢的喜悦。这一路上,一家人见证了广大中国社会上的种种苦难,生命变得脆弱而不堪一击。那个路上被遗弃的男孩子,那哭声一直回响在每一个路过人的心中,但他们尚且自顾不暇,又哪里来的余力帮助别人呢。看着这悲惨的一幕幕,加上担惊受怕,活泼可爱的虎子变得沉默寡言,小丛也日益担忧,当他把弟弟虎子放在背上,他的童年也一去不复返了。
两条线索从合到分,又到合的过程,是中国人不屈抗日的过程。
两条线索之外,作者从1937年8月一直写到1946年10月(结尾是到1951年炳正照相馆重新开张),时间跨度将近十年。在这十年里,沈旭生变成了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小虎和小丛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1941年6月5日。作者用历史大事件串连起岁月,有详有略地写出沈旭生和小丛一家的遭遇以及当时中国人的生活。
这么长跨度的时间,这么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作者除了刻画主要人物小丛一家和沈旭生,还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和各种形象。比如,南京保卫战,守雨花台的八十八师二六二旅的洪劲松将军(以历史上的朱赤将军为原型),国家危难之际,投笔从戎,在日军攻城之际,坚决抵抗,英勇牺牲;组织难民大撤退的民族实业家、民生船运的创始人卢作孚先生,用民生公司的船只,渡了一百五十万难民;冒着生命危险给难民送物资的美国人贝德士先生,组织、保护难民的金陵女子学院的外籍女子华小姐;鼓励孩子们学知识学文化、坚信中国不会亡的刘老师;乃至接老娘过寿照相的肉铺徐老板,在船上救治白白的胃病医生,等等,虽然出场不多,但因为性格突出,真是让人一见难忘。
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人在战争的背景下展现出了他们独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有血有肉,生动鲜活。也因此,当他们中有的人因为人为的灾难而失去生命时,我们的心灵就一次次受到冲击,流下不舍和悲伤的眼泪。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他们生前的形象越美好,战争带给人的悲伤就越大,人们对那场历史的印象就越深刻,从而做出的思考也就越深入。
“时代的灰尘落到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个人是如何生存的,儿童又是这样的面貌?作者通过沈旭生和小丛、虎子的视角,用细腻的笔触、个人化的遭遇和具体而微的经历写出了小家、“小人”的悲欢离合。
书中有很多细节让人印象深刻。
不屈不挠的精神。无论在战争前还是战争时,无论当时的情况多么艰难,中国人民对赶走日本侵略者保持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总有一天,小日本会滚出中国!为了这个信念,他们在失去亲人、失去家园、万念俱灰的悲痛中坚强地熬了过来。重庆大轰炸中,敌人炸了,我们就建,再炸,再建。重庆人民就在断断续续的轰炸中生活着,战斗着,期盼着,等着胜利的那一天。
人间炽热的真情。战争是残酷的,但人间的真情永在。小丛一家要离开南京了,沈旭生舍不得师傅一家,不顾人挤人也要送到江边。而师娘苏宝慧在离开的那一瞬间,迅速取下自己耳朵上的金耳环塞到了沈旭生的手里。卢作孚先生在牵着小丛的手上船的时候,在他的小手里放了一个金灿灿的橘子。小丛他们和白白失散后,去找白白时,遇到坏人,幸亏一个老奶奶用眼神暗示他们危险,才躲过一劫;小丛一家搬到洪夫人家时,把自己的破家留给了孤儿寡母。金老板直到上船后还在后悔没有从一个母亲手里接过她的孩子——这些人彼此之间互不熟悉,却用最真挚的情感让在艰难中的人们感到了些许温暖和希望。正是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帮助与守望,我们才能在十几年的抗战中坚持下去,并且取得胜利。
纯真剔透的童心。这是一本儿童小说,主人公是几个小孩子。他们在战争中承受着本不属于这个年龄的灾难和恐惧。可即使如此,他们依然保持了纯真剔透的童心。重庆轰炸中,每家人的生活都非常艰难,物质贫乏,虎子却捡了小女孩洪朝歌回家,还把最稀缺的肉给她吃;小丛把东北同学带回家,让他感受家的温暖;在吃不饱的情况下,孩子们把捉到的锦鸡又放生了;生死之际,在令人窒息的防空洞里,虎子用自己的肩背顶起朝歌,让她能够靠着隧道上方那一点可怜的空气得以幸存。越是在困难中,孩子们那种懂事、早熟越是让人心疼。纯真的童心像熠熠闪光的星星在那段黑暗的历史中发出耀眼的光芒。战争的冷酷与人间的温暖形成一种鲜明的,让人痛惜的对比。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在不由自主地想,那么小的孩子,在那么艰难的岁月中,到底是怎么熬过来的。他们受到的苦难应该让更多的孩子记住并反思。就像作者在后记中写到的那样:“战争中的孩子,这个主题在和平的年代,在二十一世纪还没有书写的必要?或者说,这样的故事对于儿童来说是不是过于沉重、过于压抑,甚至是残酷、恐怖的呢?其实不然,因为历史是不容忘却的,忘却历史意味着背叛……任何情况下,对于人类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的了解,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当然不希望现在的孩子去亲身经历这些事,但是,我们依然要将这段历史告诉孩子们,让他们的触觉延伸到过去,去触摸那些曾经年幼的、鲜活的生命,感受他们的呼吸,从而更珍惜现世的和平。”我非常同意作者的观点,所以一字不差地抄在这里。
“了解历史、亲近历史,才能学会尊重历史、铭记历史。”只有了解了,记住了,才能理解现在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是多么可贵,才会知道战争是多么可怕而恐怖的事,才会激励自己不断努力,为更好的未来不懈努力!
铭记历史,才能奋勇向前!
铭记历史才能奋勇向前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