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网络搜索李惠利作品《跑啊》,页面跳出来首先《跑啊,高桥》,后者是个人非常“粉儿”的一位作家村上隆的作品。记得几年前读这本书也是在一个“下雨天”。《跑啊,高桥》是以一个平凡人做主角讲述生活中的故事,读起来非常有趣,想来“跑起来”的故事都是暗合的。

绘本故事《跑啊!》——跑啊!童年!跑起来啊,孩子们-书啦圈

一翻开《跑啊》,作者就开门见山——无聊?
无聊就,跑起来呗。
它让我想起另一本关于跑的书籍——《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显然,成年人的“跑”都复杂起来了,又是谈起感悟又是为了什么,小孩子们可不一样,跑——跑就得了,不为什么,不想什么,就是跑,跑起来这事儿本身就有趣,大家一起跑就更有趣!

绘本故事《跑啊!》——跑啊!童年!跑起来啊,孩子们-书啦圈

有趣的世界,就是如果你体会到快乐就是快乐,根本不需要别人的理解和感同身受。

这大概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与五岁宝宝子一起阅读李惠利老师的《跑啊》与《下雨天》,她会更喜欢后者,第一眼看下来,故事的主题是“跑”,跑起来的伙伴越来越多,跑的速度越来越快,她作为读者,发出灵魂质问:他们为什么要跑?
(嗯嗯,这看起来是个很难回答的哲学命题呢,什么打哪来去要去哪的问题,难道要瞎编吗?)
——为什么要跑呢?
——无聊呗。
——无聊可以做很多事情啊,为什么要跑?(是啊,现在的孩子打发无聊有多少种方式,什么抖音动画片的,也难怪会问出这样的问题)
——嗯嗯……
……

绘本故事《跑啊!》——跑啊!童年!跑起来啊,孩子们-书啦圈

——因为他们在玩啊!

这是一个完美的回答,或者说是自问自答,通过这件事,我猛然意识到,千万别用自己成年人的经验去试图解释绘本世界,因为一旦问题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你的答案多半是笨拙和僵硬的,不如让孩子自己去发掘答案。
在这本书里她的发现不仅仅是“玩儿”,还有其他发现,比如,她告诉我,下雨天的线条是竖的,几个下雨场景都是不同的,竖线的粗、细、扭曲、变形可以表现不同的雨天,而在《跑啊》中的线条是横的,通过粗、细、点线面的变化就可以表现不同的速度,然后她得出了孩童式的总结:好有趣啊。
在二维的空间里怎么玩出三维的速度,《跑啊》是很好的诠释。
在《跑啊》和《下雨天》中,孩子对绘画的方式还有了新的发现。从前宝宝子画画,总是会用彩笔、水彩、马克笔或者油画棒之类色彩鲜明的画笔,铅笔只用来打底,但是几乎没有直接用铅笔作画过。可能在小孩子看来,黑白的色彩世界是有点单调了,但是自从她发现铅笔可以画出速度画出雨幕和闪电画出乌云与奔跑,另一个关于绘画新世界的大门就已经打开,在此过程中,孩子自己找到了乐趣,通过自己的绘画,理解到,无聊时候去跑步的乐趣,这些,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是家长的解读无法探测到的。

绘本故事《跑啊!》——跑啊!童年!跑起来啊,孩子们-书啦圈

当然,孩子自己就是最好的探索家。

图画中的每个小细节,被她开发成“找一找”,孔雀在哪里?老虎在哪里?小朋友在哪里?新加入的朋友在哪里?谁比谁跑得快?谁成为了这一页的第一名?在孩子的眼睛里,简单的线条里蕴藏着无数的故事和情节,“他们为什么跑”“他们无聊的时候为什么要选择跑”这样的问题已经不再重要,因为,跑,就是跑啊,高兴就可以了啊。
愿每个孩子,都有个奔跑的童年。
没有iPad,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机,光是跑起来,童年就是自带铜铃般笑声BGM的,他们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也会诠释和享受这样的乐趣。
所以,孩子们,无聊的时候跑起来啊,哦,不,可能一直在奔跑的孩子从来也没有感觉到无聊过。

绘本故事《跑啊!》——跑啊!童年!跑起来啊,孩子们-书啦圈
绘本故事《跑啊!》——跑啊!童年!跑起来啊,孩子们-书啦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