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喜欢后浪的书就是因为实用性里带着态度、可操作性强的同时也有自己的感情立场。
这本书的后腰封上写有“一位老人真实的心路历程”,大致可以知道书中内容:
为了在去世时不让两个女儿为难,我在7年前做好了下面的事情:1.制作了与日常支出表联动的最新资产内容表;2.集中整理了银行和保险账户;3.处理了大量多余的衣物、家具、书籍等;4.制作了去世后需要办理的水电、信用卡、保险手续一览表;5.写好了遗产分割;6.嘱托不要联系朋友送葬,只要家人参加;7.和女儿们商量选择墓地。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打开我的手册,都可以找到答案。
这本书我是不敢送家里的老人的,一定会被愤怒的火焰席卷。
据我的观察,身边的老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很奇怪。一方面,不能谈及,对“死亡”这个话题多有避讳(见老人的时候不能穿白色衣服、在一起不能说和死有关的字词等等);另一方面,对死亡好像也不是避之不及,比如早早就准备棺材和寿衣,把丧事办得热火朝天、气氛和喜事似的。
说这么多是因为,既然要为老年做准备,那么其中很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面对死亡”。
这本书一共5部分,其中3我的生前预嘱,和4我的葬事安排,都是教大家如何面对死亡的。而1我的一生和家庭,2我的金融账户,也是对自己的一生的总结。
这本书随书附赠的两个小附件,小附件之一是《自书遗嘱套装》——这个我觉得真的很实用。
许多子女在上一辈去世之后感情破裂,我觉得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老人没有去世之前把事情说清楚,去世之前大家都不敢提这个事儿,好像提了就是在咒老人早点走。其实老人如果按照自己的意愿把事情说得明明白白,想必身后的事情会少一些?
无论是有顾忌还是有戒备,我想把事情讲清楚总是好的。
而且也可以趁机梳理自己的一生,回顾(总结)与展望(身后事、要留给子女或者后世什么遗产等),我觉得是挺好的一件事。
书中的好多表格,我觉得是可以当做认真的游戏来做的。比如“家族图谱”。填写自己和配偶的大部分亲戚的姓名我觉得还挺不容易的,反正我本人是不大在乎这个——除非真的疼爱我的长辈。
下面的年表倒是很有意思,我想每一个人到老了的时候,都会想梳理一下自己的年表,类似一个简易版的自传。几岁的时候干了什么事情,在一生的命运里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我想是值得细细回味的。而且年表和“中国大事记”“世界大事记”对照(这两个大事记是书中已经有的)。
其他还有一些整理术、社会保障卡的作用等,就不细述了。
我觉得有一些大家以为众所周知的东西,仔细地教一下,是很有必要的。
值得提一下的是“我的银行账户”,我觉得这是每一位老年人的重中之重(还有后面的不动产),因为现在的银行账户捆绑这个捆绑那个的,年轻人都未必弄得清楚,老年人的话,仔细梳理一下,还是有助于对自己的财产有个了解。
房屋过户手续我本人也在细致地学习,毕竟相关的法律法规,非专业人事未必知道。那么详细的过户手续可以让老人明白这一切,避免过世之后,子女为了这些遗产争个不停。
遗产税和照护嘱托就不详述。
前段时间网上有问“我们死后我们的网络账户怎么办”,诶?这还真是一个问题。
那么“存储载体处理”就可以给出一个参考。是放弃还是给某个子女保留着,都可以选择。
“心中的后悔事”和“寄语”我觉得也是有价值的两个栏目。人生没有回头路,谁都有后悔的事情吧!(比如我就后悔跨专业读研究生……),但是也都是自己的选择,只有继续好好往前走。不过,一些感慨和对人的忠告,就可以写下来,别人看不看无所谓,对自己算是一个纾解。
书的最后,除了传统的土葬和火葬,还有宇宙葬、钻石葬、冰冻生态葬、冷冻复苏葬等多种葬礼,不过有一些花费比较多。此外的一些实用常识比如急救等,就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