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与2010年,作者:Z总监)
美国著名中国史研究学者K.E.福尔索姆所著的《朋友 客人 同事——晚清的幕府制度》一书,书中主要论述晚清时期的幕府制度,通过回顾中国古代的幕府制度形成于演变的过程,并且较为详尽的论述了清代幕府的构成、职能与清政府对幕府的政策,生动地展现了在中国近代晚清社会的巨变里幕府制度的变革。
幕府制度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行政制度,它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之际,到了汉代,它被引进行政系统,成为了整个官僚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广泛用来参与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而晚清的幕府制度,是一种既源自传统的幕府制度,又有别于传统幕府制度的新的幕府形态,它是在近代清王朝陷入内外交困的窘境中应运而生的。作者正是想通过论述晚清幕府制度以及曾国藩,李鸿章等著名官僚具体的事例,展现出与西方传统中国史研究所散发的“冷冰冰的,没有人情味的气息”不同的“既有弱点又有力量,既有欲望又有嫌恶的活生生”的中国人形象,从而透过中国历史的表层深入研究到它的人类感情与人际关系的底层世界。
在本书中,作者引用了大量中英文的原始资料,例如当时在华供职外国人的著述、清朝官方档案、私人信札或记述,并通过走访李鸿章的后人李国超等人,获得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从而使本书具有较高的可读性与学术价值。
本书的论述可以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与第二章为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中国幕府制度的产生的背景与介绍传统的幕府制度,第三章与第四章为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曾国藩的幕府以及曾国藩与李鸿章之间的渊源,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与结语为第三部分,这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详细地从幕府支柱,幕府的人员构成与李鸿章的权力网络等各个方面深入地介绍了李鸿章的幕府,并由此展现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在晚清巨变时期中国政坛的风云人物等人的为官理念与救国之道。
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背景环境与形成原因,历史渊源的极端重视。这从本书的第一部分就可以看出,作者在本书的第一章花了大量的篇幅从晚清时期的社会环境,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规律,乃至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儒家与法家思想的对立与融合来追寻晚清时期的幕府制度的渊源,而在第二章又详细地叙述了中国幕府制度的历史。把这两者加起来,作者用了全书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了晚清时期的幕府制度的北京与之前的历史,福尔索姆先生对背景与形成历史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这些背景知识看似与本书主要论述的主体关系并不大,甚至会让像我这样的初读者感到冗长与乏味,但是在通读完全书后再回顾前文时,就不得不佩服作者从思想文化,社会背景看政治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与缜密细致的逻辑论证思维。
在全书的第二与第三部分,作者则以曾国藩,李鸿章这两个晚清政坛官僚的代表人物手下的幕府为例,详细论述晚清这个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幕府制度,而且在其中又以论述李鸿章的幕府最为详尽。晚清时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幕府制度的一个转折点,晚清时期的幕府制度与传统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幕府制度相比,无论是在形式内容上,还是在性质功能上都有了巨大的改变。由本书中可以看出影响到这种改变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简而言之就是四个字,“内忧外患”。19世纪40年代之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使清朝原本就已尖锐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不久由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爆发,清政府陷入了内忧交困的尴尬局面。为了镇压农民起义,清政府不得不利用和重视由汉族官员统领的地方武装,并被迫启用汉族官吏,将大量权力下放到地方,这对晚清幕府制度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使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其职能不再局限于与对地方事务的处理,而是逐渐扩展到了军政、外交、科技以及思想文化等一切政务的解决。从而使幕府实际上行使着地方政府的职能, 幕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这方面,曾国藩的幕府最有代表性。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时,清廷命曾国藩办理地方团练,这个事件成为了晚清幕府制度变革的起点,曾国藩的私军——湘军的创立一定程度上复活了幕府的军事性质。因为自行招募筹集兵勇,粮饷与军械,他不得不大量设置“局”、“所”,委派自己的幕僚负责办理,在清代的政治制度中,“局”、“所”原本是临时性的官办组织,然而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局”便降格为为曾国藩幕府内的办事机构,而其它的地方督抚也纷纷效仿曾国藩的这种做法在幕府中普遍设立以“局”为名的机构,以位置幕僚。这原本是一种战时体制,但是在剿灭太平军后,为了帮助地方官吏处理由于西方入侵产生的种种问题,这种制度得以延续和扩大,越来越多的传统幕府制度中所没有的通晓西方政情与技术的专门人才进入幕府,这大大改变了幕府制度本身的构成与规模。由此,幕府制度与官僚体制之间分明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了,不少幕友开始打破传统幕府制度中幕僚不如官的传统,通过推举特权,开始进入官僚的体制圈。而出身于曾国藩幕府的官员中,最有权势的就要数李鸿章了。
李鸿章是曾国藩栽培而成的官吏,在他成为疆臣之后,也成立了自己的幕府,相对于曾国藩的幕府来说,李鸿章的幕府中的幕友构成与幕府功能又有很大的不同。曾国藩的幕府起源于为镇压太平军起义而设立的湘军,虽幕府中也聘请一些精通西学之士协助从事制器,译书等工作,对洋务运动的兴起也有一定得推动作用,但是其主要作用依然是协助曾国藩镇压农民起义。如果说曾国藩的幕府是主要解决“内忧”问题的话,李鸿章的幕府则是主要应对“外患”问题。李鸿章的幕府建立于太平军起义后期,因此镇压农民起义只是其前期的职能。在曾国藩死后,李鸿章开始成为朝廷重臣,对内办企业,设海军,办学堂,大兴洋务,对外办外交,订款约,主持外交,幕府职能以兴办洋务和对外事务为主。因此在选择幕友方面,李鸿章不像曾国藩一样挑选德才兼备的地方名士,而是更加注重了解洋务且精明干练的人才。再加之李鸿章个人的官职,财富和品性成为了他的幕府乃以寄托的三大支柱,他的幕府的规模和重要性也由此远超前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中国封建社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官僚体系。在李鸿章个人的努力与他的幕府的支持下,在内外交困的清朝一定程度上经受住了外来规则的挑战,直到19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李鸿章也得以权倾一时。
该书还中外历史学家对李鸿章这个晚清风云人物几乎是截然不同的认识与评价,在传统的中国历史学界的观点里,李鸿章这个人物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几乎是成了晚清屈辱外交的代表,被国人斥为“卖国贼”,另一方面,特别是今年来史学界的一些观点则肯定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先驱地位。然而本书对于李鸿章这个人物在中国晚清史上的地位则给与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他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先驱,为康有为和1898年的维新志士们开辟了道路,他的忠诚服务使中国在19世纪后期绝大部分时间里未受损失,”甚至认为“他是堪与俾斯麦,伊藤博文相媲美”的人物,笔者认为作者给与李鸿章的评价有些过高了,历史事实也并非完全像作者所说那样。首先笔者不否认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先驱地位,他大兴洋务的措施也确实在客观上为1898年的维新运动打下了基础,但是李鸿章的政治主张与康梁等人的维新变法思想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李鸿章本人也并不认同甚至是反对康梁等人的变法主张,作者无疑是混淆了这一点。其次李鸿章的努力真的是使“使中国在19世纪后期绝大部分时间里未受损失”吗?那么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又作何解释呢,仅仅是19世纪的中法战争,就让清政府向法国拱手让出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大量特权。所以我认为福尔索姆先生的这本著作在评价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是还是夹杂了个人感情因素并且存在一些不太客观的地方。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
然而作者也不得不承认,尽管李鸿章为了拯救中国,将传统的幕府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最高的阶段,但是由于幕府制度非官方,私人性与地方性的种种局限,它也不够担负起拯救中国这个如此庞大的人物,而且随着李鸿章个人的失势,他的幕府也随之衰落,晚清的中国也终究难逃被西方列强奴役的悲惨命运。
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变中的幕府—— 简评《朋友 客人 同事——晚清的幕府制度》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