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弄清楚两个概念,百度百科上这样解释:
发明,是应用自然规律解决技术领域中特有问题而提出创新性方案、措施的过程和成果。 发现,是人类对于自我的内在、具体性的自然及其整体的认识,也是一种再加工的行为。
《发明:改变我们生活的技术突破》介绍了人类历史30项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大开本(比一般绘本的开本大,略小于八开本)联页介绍一项发明,可谓书籍一页,人类却走过漫长历史。
稀松平常?——不平凡
介绍的第一项发明是“轮子”,在今天,“轮子”是一种平淡无奇的存在,我们可能不会为一只车轮驻足,更不会惊叹,就好像人类的初始,它就自然存在一样稀松平常,但是正是因为它们的“日常”,更凸显其实用——没错,我们无法想象没有轮子,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首先车你肯定是开不了了,那么其他的交通工具也都和轮子有关,甭管快慢,也只能选择我们的“11”号了,因为就算是马车,那也需要轮子啊。轿子倒是不需要,但是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算起来,在这个“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是没一点普及的可能性。如果你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这种增强力量和速度的发明几乎无处不在。
犹记得我小时候看过一本图画书,就是介绍车轮的发明的,印象之所以如此深刻,就是看到最早的车轮其实是木头做的,人们骑在木头车轮的交通工具上经常摔得鼻青脸肿——我曾经脑补过这个画面,到现在,很多年过去了,轮子这项发明好像没啥进展,但是,并非止步不前,因为,人类的发展,太需要这种动力传输的配件了,没有它们,简直寸步难行。
看完轮子之后,你也许想问:
哎,这不是一本童书吗?有必要给孩子科普“发明”吗?他们会感兴趣吗?
真的有必要,而且,他们真的会很感兴趣。
不信,你就翻到“疫苗”页。相信在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份,没有一个孩子没有听说过“疫苗”,他们和我们一样,都在呼唤一种有效疫苗的研制开发成功。
18世纪末,一位英国小镇的普通医生对坊间流传着的“挤奶姑娘不会得天花”的说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看似已成为常识的说法一旦探究下去,就变成了人类历史的一项壮举。远的不说,我小时候,其实是见过小儿麻痹症患者的,那个时候还是存在很多没有吃小儿麻痹糖丸的孩子的,今天已经非常少见了。在世界范围内,26种疫苗的接种每年能避免200万到300万例因麻疹、百日咳和破伤风导致的死亡。
疫苗对人类来说可真的太重要了。而让疫苗造福人类的过程并不顺遂,囿于当时人们的认识和医学知识水平,疫苗的普及也走了很长的一段路,其实到今天我们也不能说,有些疫苗是完全无副作用的,但是人类的认知水平是在不断进步的。读了此页,大概是能给孩子讲一讲疫苗的历史,也讲一讲从发现到真的接种到人身上是一条多么漫长和艰辛的路。但是不管怎么难,人类已经走到这儿了,我们期待的新冠疫苗也总会研制出来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先知疫苗的历史,以史鉴今,方能阡陌交通。这些发明发现都不是独立的事物,了解他们,让今天的孩子们知晓来之不易,道路艰辛,今天我们面对的困难一定能解决,而他们也可以成为力量的一部分,树立信心,充满对未来的期望。
随时拿起,随时放下的科普工具书
其实就我和孩子一起共读,这些发明发现都算不得闻所未闻的“高大上”,很接地气,是孩子日常“十万个为什么“经常遇到的,比如,高层建筑,孩子还问了我一些关于如何扩展二维空间的问题,这些我倒是以前没有想到过,可不是吗?高层建筑扩展了人类生活的空间,电话呢?连接了远距离的空间,电、无线电、蒸汽机为我们提供动力,太空探索为我们拓展生存空间,互联网联通世界……可能人工智能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有些难理解,但是也值得探索,毕竟,他们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电脑儿童”。
30项发现发明虽不能详述,但是也达到了孩子日常科普需要掌握的量。也不用一时读完,遇到相关问题或者与其他学科有交叉的时候,随时都可以拿起来读起,这本“发明”大书,在孩子探索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