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的朴光:中国民艺之旅》一书是21位文字作者、17位资深摄影师,通过寻访中国九个省市、近百位民艺匠人而撰写的50篇专访实录与拍摄的252幅精美图画的结集。透过图文并茂的介绍,让读者从中看到35种中国传统技艺的美与深邃,领悟手艺中蕴藏的情感与灵性,以及手艺匠人们的坚守与大爱。
《手上的朴光:中国民艺之旅》一书由“江南之北的劳作与精神、浙江风土与民艺物事、云贵智慧的土地根源、手艺的情感与灵性、为民艺带来新火的人”等五卷组成,用天南地北的传统技艺,描绘出了一幅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民艺地图。书中介绍的中国传统技艺,地域广阔,包括了江苏、安徽、江西、浙江、云南、贵州、陕西、广东、上海等省市。其中,既有为人们所熟悉的宜兴紫砂壶、南京云锦、宣城宣纸、徽州徽墨、景德镇青花瓷、湖州湖笔、西湖绸伞、龙泉宝剑、木活字印刷、龙泉青瓷、丹寨芦笙、苗族蜡染等享誉中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普通民众不太了解的苏州缂丝、扬州漆器、南京灯彩、江宁金箔、南通缂丝、南通印染、万安罗盘、富阳元书纸、杭州天竺筷、黄岩翻簧、乐清蓝夹缬、王星记扇子、晋宁乌铜走银、剑川木雕、剑川甲马、晋宁鸟笼、尼西黑陶、腾冲皮影、三都马尾绣、拜控银饰、绥德石雕、潮汕灯笼、崇明土布等传统民艺。透过这些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工艺的传统技艺,可以看到,无论是风光潋滟的江南,还是民风淳朴的边疆;无论是欣欣向荣的都市,还是偏僻闭塞的乡村,到处都有闪烁着中国智慧的历史遗产。它们,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中国悠久的文明、灿烂的文化,让子孙后代为拥有如此丰厚的财富而倍感骄傲自豪。
《手上的朴光:中国民艺之旅》一书,也是一部中国民艺人物的传奇史。人,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没有坚守的传统艺人,就没有传统技艺的代代相传。所以,书中介绍了许多为保留、传承这些非物质遗产而矢志不渝的民间艺人。他们中间,有为复兴苏州缂丝这一独特的工艺品而坚守一生的王金山;有为恢复失传300多年的南京云锦“纱地妆花工艺”而孜孜奉献的邬悉尔;有为传承“尼西黑陶”而蛰伏云南香格里拉偏僻乡村的藏族民间艺人孙诺七林;有致力于对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失传的崇明土布工艺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并开办“土布传承馆”弘扬崇明土布的何永娣;有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默默弘扬水族马尾刺绣技艺的普通农妇韦桃花;有为在电脑照排技术风靡的今天,仍然恪守传统活字印刷术的王超辉……尽管年龄、性别、民族不尽相同,但这些民艺人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执著、坚守,对传统技艺有着深沉的爱!爱是可以传递的,爱是可以继承的。民艺人将心中的爱传递到了一个个传统技艺中、一件件民间工艺品上,从而让这些古老的传统技艺与物品,洋溢美感,焕发青春,闪烁智慧,传递信念。
《手上的朴光:中国民艺之旅》一书,在向人们介绍这些传统技艺、传承人物的同时,还深度挖掘蕴藏在这些传统技艺背后先民们的精神世界,带领读者认识中国传统技艺内在的美与恒久的文化价值。在“宜兴紫砂壶 小世界”一节里,作者发现,紫砂壶从问世以来,受到不少文人雅士的喜爱,这是由于“世代的文人在壶中为自己微缩了一个小世界,将对自己内心的塑造附加在器物之上,格、古、高、逸,是壶也是他们自己。”所以作者说:“紫砂壶的历史就几乎是文人化历史,直到如今,它仍在依靠精神世界走向自己的高潮。”看来,一把紫砂壶,澎湃着先民们内心的波澜!壶,并不只是的冷冰冰的器,而是饱含着人的精气神,是人的气质在器物上的再现。正是如此,才让紫砂壶具有永恒的魅力,经久不衰。其实,岂止是紫砂壶具有这校报特点!在扬州漆器、宣城宣纸、景德镇青花瓷、西湖绸伞、剑川木雕、腾冲皮影等众多的传统技艺中,无不厚植着人的思想、弥漫着人的追求、流淌着人的希望。人在物身上付出了自己的感情,收获的一定是充满着强烈美感意蕴的物品;这样保留下来的传统技艺与物品,天然是具有永恒文化价值的,所以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应有的保护,保证它们永不消亡,世代传承。
(《手上的朴光:中国民艺之旅》 令狐磊 主编 佟佳熹 等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 定价:128元)
展示中华传统技艺的美与恒久价值 ——读《手上的朴光:中国民艺之旅》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