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华杰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0-1
页数: 492
定价: 128.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301308950
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地处东经99度56分至100度41分、北纬21度28分至22度28分之间。境内多山,地势高,昼夜温差大,自然分布的植物种类多种多样,形成了一个缤纷的滇南植物世界。
刘华杰选择勐海做生物考察,原因正在于此。有人奇怪,作为北京大学哲学教授,怎么写了这么一部博物学的作品?其实,从西方博物学的文化传统来说,博物学在起初是哲学的分支之一,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大弟子、西方植物学之父赛奥弗拉斯特。现在来看,好像刘华杰在做跨界,实质上,这是一次文化回归。
刘华杰曾经说过:“哲学家关注存在与演化、物质与精神,在乎人类向哪里去。论证、辩论是在做哲学,看花,也是在做哲学……”他关注博物这样一个古老的文化传统,是试图以今人的视角、价值观重新建构它、延续它、发展它。刘华杰近年大力倡导博物学文化的,受此初衷指导的工作卓有成效,这也是《勐海植物记》一书的核心思想。
主流学院派哲学已经很少关注大地,而刘华杰所做的,就是用实践接续传统,像诗人、博物学家约翰•克莱尔那样观察、赞美大自然,“爱在草地、田野、幽谷”。《勐海植物记》出自哲学家之手,但不是哲学性的谈话,也不是文学化的游记随笔,更接近科学考察手记。
早在2001年,刘华杰就来过西双版纳,当时他是过客。2018年8月起,至2019年夏天,刘华杰居留勐海,与这片土地深深地联系在一起。他希望六十多天的野外拍摄和时间加倍的鉴定与描述工作,对勐海当地有点用处,也希望这本书能起到桥梁作用,让更多人了解生态、喜欢植物。因此,本书是偏实用的案头资料工具书,基于观察所提出的若干建议,具有可行的实践意义,所有展示的植物都是作者实际看到、亲自拍摄的物种。
刘华杰的工作重心是整理我们习见的植物的正规中文名(植物志上的名称)、所在科的科名以及学名(拉丁名)。这项工作有什么意义呢?懂点博物学常识的人都知道,18世纪伟大的博物学家卡尔•林奈以他对自然界特有的秩序感对博物学界进行了分类和命名,这项成就被称为开创性的改革。不过,分类和命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一轮的分类学发现和存档,都是延续和更新的要求。刘华杰也说道,植物的科学命名表征一个阶段内植物学家对植物的认识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深入,一些类群的地位会变化,更何况,在实际使用时,民间的俗名、正式中文名和学科通用名,都存在差异。
在刘华杰看来,俗名的适用范围虽然有限,但记录了重要的文化信息。一部好的植物志应当尽可能收集各种俗名。比如,红木科的红木,学名是Bixa orellana,它是林奈1753年命名的,《中国植物志》上的汉语规范名就叫红木。而傣族名字是锅麻想,“锅”=植物,“麻”=果子,“想”=(用红色素刻写经文时的)画线,云南金平地区又叫它“胭脂木”。各民族、各地方百姓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自然认知方式和地方性知识,后人应当翔实记录,传承成果,避免流失和遗忘。
据资料,西双版纳州野生植物种子约4152种,算上栽培植物估计超过5000种,因此,对勐海本土植物的考察,也是刘华杰的工作重心。比如,多毛姜雄蕊附属体的传粉功能,这种奇异的生物现象就值得关注。比如,雨久花科鸭舌草,“全株去根可作蔬食,也可供药用”;坚核桃樱等很多植物都有很好的食用价值;火镰菜等野菜在蔬菜市场上很受欢迎。这些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勐海县是全中国普洱茶的最大产区。茶山林地,古树盘根,这是历史曾经的辉煌,也是当下亟待解决的现实。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历经了悠久的时光和择汰。每个生物群落都是以某个特定时间和地点为中心、历经数百万年进化的产物。所以,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往往是不可逆转的。现代文明的一大弊病,就是否定了遥远地区的遥远性,使得生态系统的完整遭到强力的外侵而无法及时修复,以至出现各种大灭绝事件。刘华杰若干建议的第一条就是:“不贪恋别人家的‘好植物’,优先辨识、使用、展示、宣传本土物种,慎重引进、使用外来物种。”这是出于对生态圈的保护心理,避免因外种的加入造成更多的不确定性,把生态系统放在优先的目标,强调立足于当地的保护性开发,致力于环境的永续性及其长期生产力,是一种可资思考的途径。
勐海拥有一个特定的生物群落。在这里,满眼绿意,生机勃勃,万物共生,就像一处世外桃源。西双版纳的人们,既享受生物多样性带来的物质财富,也遵循古老的自然法则,为这些植物,也为野象等动物保留空间。自然野性隐喻着无限良机,这个隐喻是从人类诞生之初就烙印在族群记忆里的。英国诗人丁尼生说,渊博知识之威力,让“我得以知晓上帝和人为何物”,那么,《勐海植物记》就是让我们借助现代博物学所了解的一切,来体认这件事。
读刘华杰《勐海植物记》:关注大地,保护缤纷自然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