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陆苏的《小心轻放的光阴》第一部。到现在还记得那个封面,灰色的,淡淡的,带着久远的回忆的气息。刚翻开,看第一篇文章的时候就很惊讶,原来 文字轻灵、通透、精致得如同经过岁月浸染,但纤尘不沾的水晶瓶,精雕细琢带着记忆穿越时间,闪耀着动人的华彩,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惊喜和羡慕,还有一种暗暗的,似乎是不可告人的欢喜,仿佛终于见到一个人,能和自己心心相通,所以只想独有,不想和人分享。这样的文字,是什么样的女子才能写出来呢?做一个不争不抢的女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
及至看到《小心轻放的光阴Ⅱ》,心中那份感动更甚。相较于第一本书,第二部生活状态更真实,更接地气,感觉更接近一般读者。如果说第一部给人的感觉是一个精致的女人演绎小资,复古而优雅,带着淡淡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疏离。那第二部就像一个女子洗尽铅华,美丽却从内而外散发出来,自有一股禅意的味道。文字依然很美,很精致,但那种淡定、悠然、发现美的独到,对自然和生活的解读,犹如雨后荷叶上滚动的水珠,晶莹剔透,清新得我见犹怜。对生活的感悟虽不是如邻居般的家长里短,但有种“下车伊始”的亲近。减肥啦、种菜啦,补碗啦,生活中的琐碎带着抒情和感慨,就像作者诗意的唠嗑。于是,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作者的样子:如是短发,必定是清爽的那种,如是长发,必是直而黑,任其自然顺滑,穿一件宽松的棉麻或者真丝的裙,在看似漫不经意,其实用心装饰的客厅,细细品着雨前龙井,脸上带着看透世事的不慌不忙。为什么这么想?因为心中有一个执念:文如其人。能写出这样文字的人,要么是内心丰富,家境殷实到可以随心所欲培养文字情怀,不必为柴米油盐发愁的“非主妇”,要么是可以忽略生活艰辛,大彻大悟的“槛外人”。但一般来说,前者的可能性更大。就像作者自己说的“放眼周围,工薪百姓很少觉悟到饿几天肚子换一张欣赏芭蕾舞的入场券。艺术性只有在那些素养和精神等诸内力深厚得”窑变“的人,才能将它凌驾于生存、生活之上。大多数人只有不再急需物质的实用性来解决生活的必需,才有可能奢侈地高雅起艺术”。这么说,仿佛变身巫婆了。其实是觉得,像这种文字是很娇贵的,是需要养的,是要有阅历和生活的,是要有感悟和磨砺的,要有“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的辗转,否则不会有那份暗香浮动的内涵。
不管怎么说,这本书可以让你在匆匆忙忙中停下来,细细体会生活中的细节和美好。“露天的水缸满了,千里迢迢赶来的雨水在缸里坐躺随意地歇着,手上托着一片天。一只蜻蜓在微湿的缸沿上踮起脚尖,像一把小小的琴,乐声纤细绵长地悠扬在水天之上。”如果没有那种细致的情怀和对生活的感动,是断然写不出这样的句子的。最难得的是那种心境吧,能让自己慢下来,不贪,不嗔,不怒,不骄不躁,不张扬,不霸气是很难寻觅的。即使所谓的成功白领,在钢筋水泥间穿梭久了,心肠会慢慢变硬,感官会慢慢变得迟钝。哪怕有名牌傍身,也只会让人觉得生硬,不会渲染出柔软和宁静。
读这本书,仿佛和一个智慧、娴雅的女子诗意地唠嗑,可以让你体会“简单的生活,贵重的安宁”,让你在劳碌中想起你久已向往的闲适。
诗意地唠嗑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