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5月1日早上六点,在被飓风袭击的帐篷里度过了一个悲惨的夜晚后,我爬出来,进入一个风卷雪形成的旋涡中,绑上夹子,把我的背包捆起来,跟我的夏尔巴朋友纳旺 贡布系在同一条绳索上,迈开了最后征程的第一步。在海拔27450英尺的高度,空气稀薄、寒冷、风速达50英里/小时。我呼吸急促,努力保持站姿。在我缺氧的大脑中只有一个想法:让我的两条腿不停地移动。攀登——这就是我做的事。在七小时之后的下午1点,我成了第一位登顶珠穆朗玛峰的美国人。”这是国际著名登山家、冒险家吉姆.惠特克在《生命的边缘》一书的“序言”中,深情回忆自己首次攀上珠峰时的场景。
在这本《生命的边缘》书中,吉姆.惠特克除了回忆自己攀上珠峰的登山家的经历之外,而且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自己一生中若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攀登、冒险故事,生动还原了那些充满风险与挑战并存、痛苦与喜悦同在的激情画面。在“与肯尼迪一起登山”一章中,他回忆了自己在攀登珠峰之后的1965年3月,协助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F.肯尼迪登顶14000英尺高的肯尼迪山的过程;在“新的高度、重奏”这两个章节中,他追忆了自己1975年率队攀登高达28250英尺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遭遇、1978年再次率领美国登山队成功攀上乔戈里峰的曲折经历;在“巅峰的巅峰”一章中,他再现了自己1990年组织中、美及前苏联登山队员组成“国际和平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有趣故事……从作者的讲述中,我们认识到一个不畏艰险、勇于挑战自我、不断挑战人生极限的勇敢者的伟岸形象!
当然,阅读《生命的边缘》一书还能让人体会到: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要有锲而不舍的毅力,心无旁骛的耐力,战胜自我的定力。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站上风光无限的人生顶峰。正如作者说的:“我的心中有一个不变的理念——我的灵感、我的安慰、我的生命罗盘和我的舵手:美丽而又丰富多彩的自然。我的整个生命生活已经被强有力地拽到了户外,进入森林和大山,到了海滨和大海中。”通过作者的讲述,我们知道,吉姆.惠特克的登山、冒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的,其间遇到过多次生死的考验。在“冒险”一章里,他讲述了自己攀登喀期喀特山脉切尔匹克峰时遭遇雪崩的情景。那天,就在“最难攀爬的部分过去了”后,“哗啦!伴随着雷鸣般的响声,我所在的平滑面突然裂成了几大块。”突如其来的雪崩把他“卷到了空中。我飞了起来,飞离了原地20英尺以外。”在其他人员的帮助他,他最终胖子了险。虽然经历了这次生死考验,但并没动摇了攀登与冒险的意志,并不为刷新个人的纪录。在“过山车”一章中,他写道:“对我,1960年代是幸运至极又倒霉十足的10年”。幸运的是,他成为美国第一个攀上珠峰的人,但倒霉的是,他幸福的家庭解体了:妻子布兰奇与他离婚了。虽然他觉得“离婚就像地狱一样可怕并且伤人,”但他还是很快走出了阴影,“像是被取下了两百磅重的包袱一样,精神特别愉快”,然后投入到热爱的登山与冒险事业中去。在他从户外公司提前退休,与人合办惠特克/奥马利有限公司不久,又遭遇一场经济纠纷。经过长达8年斗争,虽然赢得了官司,但经济上却损失惨重。但这些,仍然动摇不了他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雄心斗志,继续在登山、冒险的征程中奋力前行。
《生命的边缘》一书的作者吉姆.惠特克,在数十年的登山、冒险生涯中,不但取得了一个个让人眩目、值得称道的成就,而且在跋涉过程中,悟出了许许多多人生“金言”,能够给人更多的思考与启发。他在总结自己为何要坚持登山、冒险时如是说道:“人们努力工作,以达到他们所追求的好生活。但是这个目标本身似乎在不断进步。冒险是好好生活的内在一部分。”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冒险,其实是他“好生活”的所在。看来,一个人从事什么工作,决定于自己的心态与认知!冒险,在常人看来,充满着危险,但对于吉姆.惠特克来说,却是能让他过上“好生活”的动力。这样的冒险,无疑是充满乐趣的、兴奋的!他还说,“好生活同样与有能力并且愿意不断学习分不开。一个不学习的登山者,便不可能拥有长期的好生活。与逆境做斗争,是在好生活中创造珍贵的事物。”从这里可以知晓,吉姆.惠特克的成功,还来源于他不断加强学习。由是看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注重学习。只有通过持续的、不间断的学习,才能不断取得人生的佳绩。自然,在追求好生活的道路上,也许会遇到挫折,遇到失败。不过,在吉姆.惠特克看来,“失败的痛苦同样有它的价值”。是的,失败的价值就在于可以让人反思,总结失败的教训,向着最高的目标发起新一轮的攀登。只要“始终向着地图的边缘,向着那些已知事物的边缘前进,”就一定能在伟大而美丽的星球上实现自身的价值。那是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
(《生命的边缘》 (美)吉姆.惠特克 著 犹家仲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 定价:78元)
无限风光在险峰 ——读《生命的边缘》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