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葆真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中国古代宫廷绘画研究
出版年: 2019-6
页数: 378
定价: 128.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308190671
在照相机、摄影术出现之前,除了书面文本和口述记录,图画也担当了部分的历史记载功能。艺术史家陈葆真先生的这部《图画如历史》,就是从“中国古代宫廷绘画研究”角度,分析图画与历史的相辅关系,我将之归纳为“以画证史,以史证画”,应是恰当的。
该书是作者六篇论文的结集,包括《女史箴图》的研究、阎立本《十三帝王图》的研究,后四篇集中在清初康乾时代两位帝王的寿图、南巡与江南园林的仿建,及清初江南地区绘画与人文势力的发展。可知,该书不是线性梳理,不提供图画史的整体轮廓,直接从样本入手的好处,就是论述精细,有专业的深度,围绕样本的翔实资料是本书的一大优点。
宫廷绘画的一大目的,等同现在新闻媒体对国家大事的摄像记录,画师大多是受命而作,因此必须尽可能还原当时的实况,包括在场的人物、占据的位置、服饰的细节、表情与姿态、周围的环境等等,无微不至体现纪实的风格,因而,图画为后世的历史学家提供了证据,反过来,若要考证图画是否赝品,就可以和文字典籍相结合,从一个个细部去仔细推敲。
比如,对大英本《女史箴图》的图文关系、绘画风格和断代问题的见解。陈葆真认为,要确定这件作品“是”或“不是”顾恺之所为,就必须从它的表现特色和绘画风格来论证它与顾恺之的时代有怎样的关系。如果画是真品,那么是在什么时空背景下完成的?顾恺之为什么要画这么一件作品?这件作品的图像意涵是什么?几番斟酌,陈葆真推测其大约为唐末到北宋前期的摹本,依据就是与当时历史事实不符的几处破绽。通过这样的研读,我们得以接触这段时期的政治格局、宫廷礼仪、民俗风情等相关内容。
康熙的六十寿辰和乾隆的八十寿辰,是清廷上下齐心必须办好的大庆。因此,分别留下了《万寿图》和《八旬万寿图》,无疑是很珍贵的宫廷史料。观图,人头济济而秩序井然,物件纷呈而琳琅有致。本书做了极其详细的分析。康熙寿辰,陈葆真抽样追踪《万寿盛典初集》里皇亲和臣属献物账中的书画作品,统计数据以多项表格陈列,与《万寿图》结合,解释参与者向皇帝的表态。陈葆真媲美最负责的导游,把《八旬万寿图》分解为各类场景小图,根据沿路的庆祝活动、参与人员和景观布列等内容,以丰富而密集的方式逐渐推进,也仿佛一边播放幻灯片一边随之指点解析,这种方式是直观而颇具功效的。
陈葆真还把这两幅画进行了比较,反映了两朝的审美取向和艺术风格。比较法是本书的基本研究方法。图画和历史就是相互的比较和印证;在很多小的领域或角度,比较法也被广泛应用而产生有效的结果。除《女史箴图》之外,传阎立本的《十三帝王图》是否真品呢?陈葆真分析了题记中后人摹补的痕迹,比较不同时期的书法风格,以及文化氛围与装扮是否符合身份等。这种对比还让我们体会到唐太宗对梁、陈、周、隋等朝文治武功的评价以及太宗以古为鉴的治国理念。康熙和乾隆这两位胸怀大略兼有艺术修养的帝王,当然不会忽视图史的重要性。因此举凡寿诞、南巡、建园,或接待外宾等活动,都要命人画下来,进而让清朝的宫廷画得到迅猛的发展,与此同时,清初江南人文荟萃,大批文人进入朝政或入职于宫廷的画院,对于皇帝本人与宫廷文化都带来了影响。
图画是无言的证人。这位证人的证词并非直接表达,它需要通过专家的解读,以获得连画家本人都没意识到的、无意中流露的东西。因为是宫廷绘画,有时是“形象工程”,图画描摹的事物就可能并不那么地可靠,比如,作者提到隋文帝、后周武帝、陈后主、隋炀帝等皇帝的肖像,与史载皆存在差异,显然经过画家的修饰或美化,有些画作的布局或情节设置也加入了主观想象或突出己方的用意,画家们也有各自的叙事习惯和话语逻辑。这些问题亦是所有历史研究都要面对的,从过去的表象中发现的歪曲,也许恰能证明历史的某些真相。
读陈葆真《图画如历史》:读画,也是读历史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