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力"全开——读《哈佛经典讲座》-书啦圈
哈佛,学子们都向往的学校之一。每每听到这个词,都是满满的羡慕,我没有机会去了,但是我可以在书中学到哈佛的知识,也是一种满足。《哈佛经典讲座》里面的知识像一颗颗炮弹一样,扑面袭来打入我的身体。这仿佛是一种武力,让我完全没有回击之力。
这本书是一部合集,涉及的知识方面比较广泛,我个人把它分为三类,主要是历史,文化,教育。在文化篇中,覆盖的内容很多例如哲学,诗歌,小说,戏剧,旅行等等。每一讲每一小节的作者大都是来自于哈佛大学的教授级人物,著作很多,研究很深,相信他们的讲座都是精品。
书中对于每一个讲座主题都有着对其的概述以及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例如,在第五讲的小说与传记中,威廉尼尔森就讲述了小说的历史、类型、目的以及影响小说发展的因素。代表人物塞万提斯,西班牙作家。曾经参加过海战,被海盗所劫持,由拯救修会救出,之后写了最出名的小说《堂吉诃德》。这部小说成为了17世纪初西班牙社会的伟大小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感情、激情、偏见和制度,展现了民族文明发展的轨道。
在这部哈佛讲座中,以西方文化为主,介绍相关中国的文化只有一个篇章宗教。在西方,宗教分为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儒教等等。宗教的起源:通过笔者的诸多分析后得出,人在意识到自己的无助之后,试图与那些真正决定他命运的力量联合起来。宗教归根结底是一种需求感,是确信人能够获得的世俗之物都是不可靠不长久的,是通过与掌控自己命运的东西达成妥协找到的救赎之路。于是我们说,宗教在恐惧中产生,在希望中成型。
在西方学者的眼中,中国的佛教,儒教,道教被他们称为三大宗教。他们对儒教的研究也比较广,他们称儒教是孔子没有建立任何宗教体系,而通过强调其学说的伦理意义传播的一种宗教。
我并不是很同意这样的一种观点,佛教和道教如果算是宗教的话可以理解,他们主要让人们解脱痛苦,对事情淡然;而儒教,是一种对中国人有前进精神的教派,个人觉得是一种教育。它教人们什么是美德,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一种信仰。儒教,是一种哲学,它在中国的今天依然流传,儒家的书籍依旧是中国学子必修。它依旧对育人,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
不得不说的是书中最后一讲的旅行。旅行,这个词我在西方的书中算是第一次看到,以前看到的是多是探险,没有归结到旅行。这本书最后一章总结了“旅行”。旅行的目的分为很多种,除了熟知的探险外,还包括朝圣,传道,战争中帝国的扩张,经商,科考等等。最早时期的旅行记录来自于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的游历,而他写的《历史》成为享誉全球的经典之作。
现代的旅游,个人觉得在某种意义来讲,就是单纯的旅游,去某个地方,目的是为了放松,放下在繁华都市中的枷锁,去改变一下生活的方式以及心态。旅行可以给人带来更广阔的世界和胸襟,给人带来不同的思考与乐趣。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去旅行,带上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去呼吸不同的空气。
总之,《哈佛经典讲座》是一部知识全开的书籍,它可以当成一部历史文化全集,是阅读中不可缺少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