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受到疫情的影响,孩子一直呆在家里,也没有机会能够出去玩乐,时而也会因为在家实在无聊,有些情绪的波动,特别是要求孩子在家做做题目,练练琴时,他会有些反感,还会说妈妈对他一点也不好。我跟一些妈妈也讨论过孩子“讨厌妈妈”之类话语的真正含义,很多妈妈告诉我,其实这只是当时孩子心中的想法,可能过了五分钟,孩子就把这个事情忘记了。
这几天,我在看《你的5岁孩子》这本书,该书是由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路易丝·埃姆斯和美国儿童行为学博士弗兰西斯·伊尔克合著的《你的N岁孩子》系列书之一,讲述了5岁孩子的发展规律、身心发展特质、日常作息习惯、管教方式、人际关系能力等等,对家长了解5岁孩子的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其实,对家长来说,5岁的孩子已经处在幼儿期的完成阶段,能够听取家长的意见,能够懂得容忍比他年幼孩子的无理,可以独立玩耍一段时间,有时还能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过,5岁的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依然还是会说出或是做出一些让家长难以理解的事情。《你的5岁孩子》中讲述的三个“正常表现”,确实让我感同身受。
1.不需要把“我恨你”拔得太高。
正如文章开头写得那样,孩子除了会说“我讨厌你”,有时甚至还会用到“恨”这样的字眼,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会有些手足无措,不知道孩子怎么会这样说,更不晓得如何打消孩子的想法。
其实,家长不需要把把“我恨你”这样的字眼拔得太高,有时候大人有火气的时候,还会说出一些过分、过激地话语,更何况孩子呢?当孩子这样表达的时候,它的意思无非是说:“我很不开心、很难过、很糊涂、很疲倦、很沮丧,而且我要把这些感受发泄到我眼前的任何人身上。”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不要担心这将会成为孩子不好的行为,一方面去感同身受孩子的想法,另一方面通过其他的途径让孩子走出目前不开心的状态。
2.和孩子谈论“生死”很正常。
孩子有时候会自己编一些天马行空的故事,故事中的“爸爸妈妈”都会去掉,而且孩子每次说,都很直白:“他的爸爸妈妈死掉了呀。”似乎感觉在孩子的眼里死亡是件很普通的事情,刚开始,我还会觉得有些不舒服,孩子的言语有些暴力,可是慢慢地,我觉得,生老病死确实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为什么我们要把对死亡的恐惧强加给孩子呢?
《你的5岁孩子》中写道:“在五岁这个年龄段里,孩子们的幻想故事中常常会让父母死掉,70%的女孩子以及65%的男孩子的故事主题会带有暴力色彩。”因此,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家长不要过分担心,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在孩子眼里,孩子会觉得生命是可以死而复生的,所以没有必要那么恐惧或是害怕,因此,“五岁孩子往往很能以就事论事的、理性的、不动感情的态度谈论生死。”不过,当孩子的直系血亲或者非常爱戴的家人去世,孩子对于死亡的理解才会更加具体、准确与真实。
3.认真审视孩子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说起来挺辛苦,毕竟需要学得东西很多,哪怕只有5岁的孩子,大多数家庭都会让孩子在外学习至少1门知识。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步伐,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已经到达了他可以掌握知识的时候。
“假如一个孩子无法胜任别人以为她能够胜任而交给她的学习任务,那么她往往会以抗拒学习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当孩子不愿意做一些数学题目的时候,家长在逼孩子之前,先思考一下,是孩子还想玩一会再做,还是根本没有能力去做一些题目。
有时候看起来孩子很努力,实际上孩子是在假装认真,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之前,应该要思考孩子的实际情况,就像让孩子上暑假班那样,有能力的孩子上,可以提高成绩,而能力还达不到的孩子上,就根本没有效果。
当家长了解了5岁孩子的特点后,在日常的交往中,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孩子马上要6岁了,我准备继续看下一本《你的6岁孩子》这本书,提前了解孩子,才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那么慌张,才能更好地处理孩子的问题,伴随孩子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