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80后小时候,物质不如现在丰富,但是童年读过的书,总会有些一生不忘的。寓言——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直到长大了,还能说出“刻舟求剑”“坐井观天”“猴子捞月亮”“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好像哪一代的童年,这些故事都是标配。

不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是我家宝宝子正经八百阅读的寓言的第一本。之前对这些故事的了解,多是通过自己的故事机啊,手机里讲故事的APP啊,看着她自己能把《猴子捞月亮》从头到尾读下来,就好像我又回到了读这个故事的童年。

常读常新的古代寓言故事-书啦圈

老寓言,新道理

我记得她两岁的时候,奶奶给她读这个故事,她哭了,她觉得猴子太可怜了,想了那么多办法,只为了拯救这轮圆圆的月亮,但是为什么一捞却碎了呢?寓言故事后面有“寓意点拨”,我读给她:遇到事情要冷静,行动之前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不要冲动。但是五岁的女孩显然并不接受这样的点拨,两岁的她因为猴子的善意和失败而落泪,五岁的她,认为一群伙伴开动脑筋想办法齐心协力去捞月亮,虽然没有捞到月亮,但是这个过程是开心的,这就是收获,而且她认为这些猴子是在“玩儿”,是个高兴的事儿。

常读常新的古代寓言故事-书啦圈

成年人在意的是结果,而孩子可能更在意的过程。
她喜欢猴子和故事中的人物,要超越喜欢听到所谓“大道理”。

会讲故事人,同样的故事,不一样的享受

宝宝子生于10年代,可以接触到的文化产品极大丰富,所以从她开始阅读,给她读得几乎都是绘本。有那么一段时间,寓言故事几乎不在我考虑的书单里。
她小时候有个故事机,反复不停地播放“鹬蚌相争”的故事,听着故事机里咬牙切齿地嘶喊——“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要渴死你。”“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要饿死你。”我的确有点观感不耐受,一直以来在思考,我们小时候读的这些寓言故事,真的适合今天这个时代的孩子阅读吗?真的要把人与人之间的争斗用这种丑恶的形式展示给稚嫩的心灵吗?
同样的一个故事,育儿主播一一妈妈读得就会温柔许多,故事要娓娓道来,讲道理要慢条斯理,不同的讲故事方式,让同一个寓言故事焕发了不同的生机。每篇故事的右上角都有一个二维码,是《古代寓言故事》衍生阅读部分。毕竟0202年了,阅读方式不再仅限于纸书阅读一种,现在的孩子,从很小就已经开始了有声阅读,各种故事机APP,甚至连摇摇车都在讲故事。故事是老的,内容都是一样的,这时候就需要选择一个会讲故事的声音,让孩子们在不同的声音里调动起对故事的想象。

常读常新的古代寓言故事-书啦圈

关于“鹬蚌相争”这个故事,还没有来得及读“寓意点播”,宝宝子就已经对这个故事做出了结论:鹬和蚌都太笨了,他们不应该吵架。
成年人都觉得要和谐要宽容是大道理,而孩子们只是觉得吵架浪费时间,有时间还不如多玩一会儿。所以,我那个这些我们小时候就读我们父母小时候也读的古老寓言依旧适合当下的儿童,不过是,内涵和理解都随着时代和孩子们眼界的增大变得不同罢了。

学龄前,自主阅读应选择自己熟悉的故事

孩子五岁之前,读图更多,绘本是首选。
学龄前孩子已经有了识字量,但是如果总是读他们不熟悉和认识字太少的故事也会打消读书的积极性,这本注音版的《古代寓言故事》适合五岁到学龄的孩子当做初期独立阅读读物。宝宝子五岁,但是阅读熟悉的故事几乎没有障碍,每晚亲子共读两个寓言故事,听听孩子们读故事后的“寓意点播”,也是做父母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