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璃人泪
如今的网红往往有张小于真实年龄的美丽脸庞,但随着年岁渐长,我们向往的恐怕未必是用尽医美手段、不苟言笑的“不老”,而是纵有皱纹白发,一样优雅绰约的美人,如“最后的闺秀”张允和、仪态万千的秦怡、或是佩兴丝·格雷——20世纪最畅销的美食作家。
佩兴丝在我国或不算有名,但她提出的“吃本地、吃当季、吃自制”的理念,正合时下流行的健康观,在二三十年前,可是非常超前的。《禁食与盛宴:美食作家佩兴丝·格雷的一生》一书,讲述了佩兴丝鲜为人知的故事。若以自媒体时代的标准来看,大可用INS风(社交媒体Instagram上的图片风格)定格她充满话题或让人倾慕的一帧帧场景,捧她做网红:譬如,年轻时遇人不淑的佩兴丝果断离情弃爱,独自抚养三个非婚生子,这种特立独行的勇气是不见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在今天倒可视作女性独立的代表;在皇家艺术学院的任职履历让佩兴丝对艺术有独到的见解,从建筑、设计、各种工艺到家用电器、家具用品、时尚、化妆品,佩兴丝之融会贯通、信手拈来,受女性读者拥趸便不足为奇;在烹饪上,佩兴丝不仅爱在厨房尝试,还偏爱世人眼里物质匮乏的荒野,品种繁多的菌类、野草和植物是大自然赐予的珍馐,简直可制成文艺青年喜爱的图鉴。
但是,“镜头”之外的佩兴丝的生活未必是普通人能够坚持的。如同“禁食与盛宴”字面意义上的冲突感,今日因稀少、因号称健康的附加值而昂贵的野菜、野菌曾乏人问津,有些只是贫瘠的土地上农人赖以果腹之物。布衣蔬食,如农民般事必躬亲,并非一时新鲜感可支撑,它既需我们抛弃工业文明的某些便利,也需忍耐劳累与枯燥。而佩兴丝甘之如饴,她找到了天然的宝库,享受都市中没有的自由。远离消费王国,佩兴丝深知,人类真正需要的其实不多,大可追随本能“汲甘露于万物”,这并不意味着敷衍随意,作为一个美食作家,佩兴丝保留着她的生活品位。譬如她跟工作伙伴对于番茄面包的争论:佩兴丝坚持,番茄碎要抹在面包的两面,而对方认为做不到,这是佩欣丝不愿妥协的细节。自然也在回报扎根土地的人,佩兴丝隐居的玛基群落环境恶劣,相应的,植物中的精华油含量要高于栽培出来的同类,这或也是佩兴丝的烹饪秘方。在采集野生植物之余,偶得的古物碎片为生活增色不少,佩兴丝和丈夫引以为乐。
当佩兴丝夫妇向当地人讨教传统生活技能时,当地人开玩笑说:“好好看看我是怎么做的。如果我死了,就不会有像我这样的人了,而像你这样的人却有几百万。”佩兴丝自己也常常把最接近生活本质的人(如农民、渔夫)看得比脱离生活本质又充当展示者和媒介的人(如厨师)更重。前者“创造”了食谱,后者“完善”了它们,佩兴丝不希望自己的书里全是“转载和引用”,亲身体验是创造的源泉。
佩兴丝的故事让我想起梵高那些描绘农民生活的作品,那种真情实感,非朝夕相处无以表现,烟火气中有让观者心向往之的满足感。但佩兴丝的际遇要比梵高好得多。一来,她确有其他的卖点,像是成为网红的素养;二则也算是生逢其时,超前一小步是众人能赏识、不至疏离的距离。即便在今日,她仍代表一种有魅力、引人反思、大多数人又不敢尝试的生活,而且仅触及皮毛——吃本地、吃当季、吃自制——都洋溢着幸福感的生活,真可让佩兴丝继续被围观。
《禁食与盛宴》:佩兴丝,INS风的梵高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