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朝是充满神奇色彩的。从军事和国土面积来看,它在中国历史上,算不得一个强大的帝国,但就是这个看似虚弱的王朝,在经济上,应该是历代封建王朝中最繁荣昌盛的;而社会生活中,也是最具人文精神的。这样的悖论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呢?《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一书,作者通过给女儿讲故事的形式,对其中的奥秘进行了追根溯源。作者选取了25个极具代表性的历史典故,讲述了宋朝建立的各种政治制度,完整呈现了大宋政治文明成就;通过对宋朝权力的架构、制衡、运作和得失的分析,作者间接回答了读者心中的疑问。同时,作者还用大量的真实故事,再现了宋王朝走向没落的轨迹,这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宋王朝,有着相当的参考作用。
用生动的故事还原历史真实,探寻宋王朝繁荣的答案。一个貌似孱弱的帝国,为什么能够创造经济的奇迹、政治上的清明、文化上的灿烂断绝?作者没有宏篇大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还原历史的场景,通过这些历史场景为人们寻找到可信的答案。在“一个开国之君的角色意识”一章里,作者讲述了发生在开国皇帝赵匡胤身上的两个故事:一是他任命宰相时,由于由皇帝任命的方法不符合制度,所以他与臣子们煞费苦心,才找到一个折中办法方最后正式颁布“文件”;二是他想购买一批烤火的用具——熏笼,结果几天都没看到。一问,才知购买熏笼得层层审批,不能由他自己说了算。虽然他十分气愤,但当明白制度面前人人必须遵守的道理后,也就释然了。在“一位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的君主”一章中,作者讲述了宋仁宗赵祯的故事。历史上许多人认为,赵祯是一个平庸的皇帝,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建树。但是,通过查阅典籍发现,就是在这个平庸帝王当政的40余年间,宋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商业繁荣,百姓富足,文化昌盛”。赵祯为什么能把国家治理得这么好呢?作者通过历史上记载的故事让我们知道,宋仁宗赵祯是一个善于克制个人欲望的人,也是一个遵守法度制度的人,宋王朝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都是在仁宗时代建立起来的。而在“一场为了捍卫封驳权的抗议”一章中,作者讲述发生在宋哲宗赵煦执政时期的真实故事。当时,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高氏要任命安焘、范纯仁两人出任枢密院的主要官员。当这份“文件”送到负责审核政令的门下省审读时,遭到了审读官员王岩叟的强烈反对,认为将要任命的安焘水平和人品都不行。但高氏却一意孤行,结果其他台谏官都一起站出来,反对这项任命,要求高氏不要破坏制度,在持续了20多天的对峙后,高太后最终做出了让步,撤销了任命。通过点点滴滴的故事可以看到,宋王朝的君王们,吸取了历史教训,建立了一套理性的、完备的政治制度,并身体力行。正是有制度的保证,君王的带头,使国家步入正轨,实现了经济繁荣、人文昌盛。当然,作者也在书中用故事说明,也正是君王自身践踏制度,欲望膨胀,使制度遭到破坏,吏治出现腐败,导致国家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用辩证的思维剖析历史事件,探寻宋王朝的兴亡原由。在史学界,一直对宋真宗赵恒时期签订的“澶渊之盟”存在非议,认为这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也是一个造成宋王朝不思进取的条约。不过,作者在“一场缔结百年和平的谈判”一章中,引用大量历史资料,对这个条约出笼的经过、条约签订后产生的实际效果分别进行了条分缕析。通过作者详尽的分析,让人看到,“澶渊之盟”是解决国与国争端的双赢方案,是保证宋王朝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好举措。正是有这个条约,宋王朝才有上百年的和平时期,使五代十国留下的千疮百孔,迅速得到恢复,百姓开始有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在“一块党人之碑后的朋党政治”一章中,作者从现存于广西融水县的一块“元佑党人碑”讲起,对发生在从宋神宗、宋哲宗时期所谓的新党、旧党之争进行了追溯,从中让人们看到,大臣们为了实现自身的政治抱负,形成了两大阵营。他们各持己见,互相攻讦。这两大阵营千方百计争取皇帝的支持,让国家中枢不断更迭,造成制度法律朝令夕改,无法贯彻到底,在社会上造成极大的混乱。从某种意义上说,朋党之争,影响了内部团结,减少了凝聚力,自然也削弱了国家力量。北宋王朝,很快也就宣告灭亡。这,应该是宋王朝留下的惨痛教训!
用比较的方法点评历史事件,寻找宋王朝的文明之光。在“一宗著名的‘文字 狱’的另一面”一章中,作者对发生在大文豪苏轼身上那宗“乌台诗案”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同时,又将“乌台诗案”的处理结果与明清时期的“文字狱”事件的处理结果进行对比,从中得出结论:这虽然也是一起无中生有的“文字狱”,但宋朝的政治与司法制度中的“文明底色”,让苏轼不仅延续了自然生命,更重要的是丰富了他的文学、艺术成就!书中,还通过其它真实故事的呈现,让人们看到宋王朝政治制度中的文明色彩,铸就了宋王朝社会的人文精神!
(《《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 吴钩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
定价:108元)
讲述宋朝兴衰300年的真实故事 ——读《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