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璃人泪
“二十世纪比以往任何一个世纪变化更多。”乍听之下,此言并不违背直觉。历史学家伊恩·莫蒂默却较真了:历史各个时期都有推动发展的大事,且渗透各个领域,宗教、科学、文化、经济,如何衡量哪个世纪变化最大呢?我们对自己身处时代的变化感知更强烈、更具体,主观上容易夸大变化,实际情况是否真如我们体验到的?
《欧罗巴一千年》:跨界还是越界?-书啦圈
在《欧罗巴一千年:打破边界的历史》一书中,莫蒂默逐一分析了近十个世纪欧洲人民生活的变化,力图比较这些变化。在同一个欧洲小镇, 祖先的生活和今人的生活会有多大不同呢?本书带我们体验了一遍。莫蒂默还推举了每个世纪的领军人物,并不以后世的知名度为标准,而是视其推动的变化。譬如,史书中相对着墨较少的爱德华三世赫然在列,他对作战方式的贡献、推动民族主义的转变、对英语方言的促进、包括挑起后来的百年战争,直接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而我们耳熟能详的文艺复兴巨擘们,对普通人的影响稍逊,在书中就一带而过了。
如本书副标题所暗示的,莫蒂默认为,许多重大的变化都与打破边界有关。或是地理大发现时,打破的地理边界;或是科学革命打破的认知边界;或是革命家们打破的社会边界……当我们向外探索,扩大疆域时,不知不觉今非昔比。
打破的边界,像是蝴蝶拍动翅膀,看似不相关的事件相互影响。譬如,宗教之于11世纪平民的生存环境。在暴力笼罩的环境下,人们虽然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却难防掠夺者。为了守护家宅,很少出远门;遇到无妄之灾,还要举家搬迁。宗教同时带来了武力与和平,前者指十字军东征,后者基于基督教对异教徒的归化作用,以及社会经济层面的改变,社会更安定了。在下一个世纪,修道院网络的扩张还会促进知识传播和发展,继而又为13世纪的教育革命铺平道路。更广为人知的例子是地理大发现,它带来了物种交换,推动了贸易、文化,它也是一部血泪交织的历史。
另一方面,变化的重要性可能是滞后的,发明的当下未必生逢其时。说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不得不提蒸汽机的发明。然而直到1800年,“大部分磨坊的工厂依然是水车驱动”,技术对当世的影响并不大,主要贡献在其后。思想的影响更源远流长,古希腊哲人仍会是后世变革的引子。反而言之,在当下,人们难以判断事物全貌,影响未必如我们所料。譬如,黑死病令14世纪人人自危,其反面是过去固定不变的社会阶层流动起来,人力稀缺让劳动者有了议价权,还由此引发了许多农民起义。又如,19世纪四通八达的铁路大大缩短了空间上的距离感,改变了人们看待事物的眼光,对当时习惯了宁静不受打扰的乡村生活的农民却不是件好事,他们对城市生活毫无准备,“丧失了成为社会一员的能力”。
我们习惯了当代的便利生活,若要回到11世纪,或仅回到生活安定、只是没有网络、没有电的世界,也会有诸多不适应。莫蒂默就各个单独的领域分别为每个世纪的变化排序,20世纪的确常常高居榜首,然而这值得炫耀吗?是否能够等同于20世纪以降的生活是近千年最好的呢?踏着今天的足迹,持续发展的未来生活会变得更好吗?我们同样应看到丰裕的背面。
一次次打破边界,并非皆是正面的影响。莫蒂默认为,人类当下的危机便因错误地打破了边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攫取,让我们不知不觉打破了天空的“边界”,即破坏了地球的大气层。大自然在警告我们的越界,倘充耳不闻,付出的代价将比过去的瘟疫和战争更为可怕。事物的联结会触发难料的变化,轻率的越界没有回头路,因此莫蒂默担忧:“现在的挑战不是扩张,而是如何自我约束”。其难度,可谓是隐秘而伟大了。
《欧罗巴一千年》:跨界还是越界?-书啦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