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孩子刚上幼儿园会哭闹,巧用这3种方法提升孩子的适应力-书啦圈

新的一学期开始了,很多新生家长开始担心,自己的孩子刚刚去上幼儿园,会不会不适应,会不会哭闹。确实,新生入园是孩子第一次长时间的离开家长,进入一个集体学习和生活,大多数孩子刚开始会比较不适应,通过哭闹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不过,一般来说,经过一到两周的了解和融入,大多数孩子渐渐地可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交到好朋友,喜欢去上幼儿园。

但是,还是会有一些孩子特别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长时间的哭闹,或者排斥去上幼儿园,或者在幼儿园不声不响,独自一人……很明显,这些孩子一时间并不能较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这种不适应会让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想着克服困难,而是逃避。

关于“适应”这个词语,《守护孩子的精神健康》一书上这样解释道:“所谓适应,是指在家庭生活中遵守规矩和秩序,在集体生活中遵守规章制度,在社会生活遵守公共道德。”大多数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因为在家中,无论孩子怎么调皮,不遵守规则,仍旧被整个家庭所接受,所认可。然而,当孩子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幼儿园,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幼儿园是不会继续容忍孩子在家中的任性的。

作为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在幼儿园里能够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而不是变得敏感、变得孤僻、变得沉闷,影响到孩子未来进一步的发展。为了能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是家长可以做的呢?

1.制定家庭的秩序体系

尽管家庭并不会像集体生活那样,会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但是如果孩子从小在家中都能感受到一定的家庭秩序,会让孩子提前适应遵守社会上、校园里的各种秩序,快速融入学校的生活。

(1)要学会“等待”

在很多家庭中,家长听不得孩子的哭闹,特别容易满足孩子的各种欲望,结果会促成孩子比较着急的个性,遇到一些小的事情,就等不及,必须立马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可是,幼儿园里都是有一定的秩序的,需要排队去吃饭,需要排队去玩玩具,需要排队去上厕所,因而,孩子需要学会“等待”。

方法一:要培养孩子学会在时间上控制自己的欲望,比如孩子想要某样玩具,可以提前跟孩子约定一个时间,等到了那天再给孩子买,而不是孩子想要什么东西,就立刻买给孩子。

方法二:当孩子着急,撒泼打滚的时候,需要“冷处理”,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可以不予理睬,放任孩子哭闹,有些孩子发现没有人理睬时,就会停止哭闹,而有些孩子则需要家长的拥抱,当家长抱一抱孩子,孩子就会冷静下来。等孩子冷静下来后,家长再跟孩子讲道理。

(2)要有时间观念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对时间并没有多大的概念,有时候玩着玩着就会玩得太晚,结果第二天一早起不了床。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学校的生活是有规律的,每天到点做什么事情,都会被老师安排的好好的,而在家自由惯了的孩子,刚开始会不适应这种时间的限制。因此,家长在家里的时候,可以提前让孩子养成一定的作息习惯。

比如,每天要求孩子晚上9点入睡,或是对孩子起床、吃早饭、学习、玩玩具等都进行一系列的时间安排,让孩子形成在什么时间段做什么事情的概念。此外,如果孩子的接受能力较强,可以让孩子提前认识一下时钟,真正了解时间的概念。当然,家长也可以选择去买一些沙漏,帮助孩子了解到时间的流逝。

2.培养孩子独立的习惯

最近,微博上一个名叫“一中学三成新生不会系鞋带”的话题被推上热搜,让人不禁怀疑现在的孩子真的要变成“巨婴”了吗?的确,现在的家长拼命的给孩子报培训班,希望孩子能够有较好地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独立性。

怕孩子刚上幼儿园会哭闹,巧用这3种方法提升孩子的适应力-书啦圈

(1)给孩子独立的空间

我们会发现,很多欧美的孩子特别的独立,从小就能自主做许多的事情,一方面来自于欧美父母的放手教育,另一方面来自于欧美父母给孩子独立的空间。

因此,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独立的房间,让孩子在这个房间内享有自由的权利,让孩子自己分配自己在房间内的所作所为,所用物品的摆放、消耗等等。如果没有条件的话,可以尽力给孩子安排一个属于孩子自己的空间,不需要很大,可以在客厅也可以在餐厅,在这个空间内,可以让孩子自由的学习、玩耍。

总而言之,在孩子的独立空间内,家长不要去干预,不要因为孩子所待的地方有些杂乱,就忍不住去帮着清扫和整理,而是让孩子自己的整理,自己安排,这样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帮助孩子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2)将生活琐事交给孩子

很多家庭对孩子都是“过度保护”,家人对孩子过多的干涉,就会让孩子有很强的依赖性,比如洗澡前准备好所有的衣物,比如把食物弄小、弄碎后再给孩子吃,比如,忍不住帮着去穿好衣服等等。正是家长对孩子过分的宠溺,才会让孩子没有什么生活能力,特别是幼儿园中,老师无法较好地照顾到每一个孩子,无论是穿衣服、上厕所,最终还是要靠孩子自己成长。

因此,家长在家中要克制住自己,不动口也不动手,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小儿医学、儿童精神病医学博士平井信义建议家长可以采用“无言的修行”的处理方式,即一切让孩子做主。

放手做起来确实没有说起来那么的容易,一开始,家长肯定会看不惯孩子,但是如果家长忍住对孩子的行为缄口不言,慢慢等到1-2个月后,孩子的情况就会有较大的改变,半年之后,孩子就能够独立做很多的事情,也会很少依赖父母了,孩子的责任心也会增强。

3.让孩子协助做家务

现在的家长很少会主动让孩子去做一些家务,哪怕是孩子小的时候,拿着扫帚在家里假装扫地,家长看到后也会把扫帚抢过来,告诉孩子不要扫地,不要越弄越脏。这种感觉就像是对做家务有什么误解似的,难道做家务不应该是一件快乐、荣幸的事情吗?为什么家长要逐步灌输给孩子做家务是又脏又累的错觉呢?

幼儿园是小小社会的一个缩影,吃完饭后擦桌子、整理玩过的玩具、铺被子、叠衣服这些都属于家务的范畴,如果家长不灌输给孩子错误的想法,在孩子看来,做家务也是一件挺有意思,增强自信心的事情,因为孩子天生就喜欢模仿大人,家长一边做家务,一边也可以让孩子打打下手,家长的鼓励是孩子行动的动力。

日本有一位身患重病的年轻妈妈叫千惠,他们一家曾一起出了一本书叫《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该书讲述的是,从女儿4岁起,千惠妈妈就开始教女儿做饭,做家务。或许是因为患有癌症,或许是本来就觉得孩子的生存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千惠妈妈看来,对女儿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一个人也能好好活下去的能力,这也是她决定要教女儿做家务的初衷。

《守护孩子的精神健康》这本书中写道:“协助父母做家务,是培养孩子的协作精神,提高其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家长要改变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而不重视做家务的错误观念,因为孩子的适应能力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孩子3岁左右就可以帮着整理碗筷、洗袜子、内裤等,家长可以试着先分配一项家务给孩子,每周做两次,让孩子重复去做一件事,即有助于孩子养成习惯,又有助于提升孩子做家务的能力。等孩子渐渐长大后,家长可以适当多安排一些家务给孩子,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让孩子感觉到做这些家务不仅能帮助孩子本身,还能帮助到家庭中的每一个人,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

怕孩子刚上幼儿园会哭闹,巧用这3种方法提升孩子的适应力-书啦圈

想要孩子能够在幼儿园中自信、快乐,就要提升孩子的适应能力。孩子马上就要进入幼儿园了,家长也不要过分担心孩子,只要家长平时在家中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教会孩子多做事,多协作,相信孩子很快就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从而喜欢上幼儿园。​​​​

阅读我的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