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2018年11月《推理》杂志,作者:Z总监)
美国作家厄尔•德尔•毕格斯笔下的华人警探陈查理是推理史上一位令人一言难尽的侦探,一方面是通过小说以及改编电影,使陈查理成为了20世纪上半叶在欧美名噪一时的大侦探,甚至被认为与波洛、山姆•史培德、科伦坡等小说或影视剧中的“名侦探”齐名,他还是西方大众文化中第一位正面形象的华人角色。然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在陈查理身上充满了西方人对“理想的华人移民”的想象,与真正的华人有着一定距离,再联系他诞生于美国“排华时代”的背景,因而被许多美国的华裔团体视为“种族主义的产物”,甚至抵制相关小说和电影。
那么,陈查理的“真面目”到底如何呢?这还得从这位“华人侦探”产生的背景说起。
自从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的国门后,欧美人对中国人的态度就从神秘而好奇变成了不屑和恐惧,既瞧不起满清官僚的僵化、腐朽和无能,又震惊于“义和团”等来自中国下层民众的抵抗,再加上对19世纪后期大量涌入欧美国家的华人务工者的误解与排斥,因此在欧美国家纷纷出现了“排华风潮”,不仅在现实社会中通过了以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为代表的一系列法规,而且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宣扬“黄祸论”,突出代表就是20世纪初根据英国小说改编的好莱坞电影中的“邪恶博士”傅满洲,这位留着八字胡的满洲贵族,掌握多国语言和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却狡诈凶残,还试图将全世界置于他的“魔爪”之下。
这种风潮持续了近半个世纪,1924年全面禁止亚洲移民的美国《移民法案》的颁布更是达到了顶峰,或许是“物极必反”,“华人侦探”陈查理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
美国作家厄尔•德尔•毕格斯(1884-1933),他原本是报纸的新闻记者,却因为写新闻通讯时融入了太多的个人感情和想象的叙述,被报社编辑建议去写小说。改行成为推理小说家的毕格斯最初的几部作品都反响平平,为此苦恼的他偶尔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讲述夏威夷华人警探郑平侦破鸦片走私案的报道,由此激发了灵感,在1925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没有钥匙的房间》,其中塑造了一位华人警探陈查理。
毕格斯认为,“阴险邪恶的中国人角色是过时的神秘小说的题材……我曾在小说和电影中看到过太多中国恶人的故事,这激发我去塑造一位中国英雄,一个亲切和蔼、值得信赖、富有哲学智慧的人物,去纠正这个种族偏见。”在他的笔下,陈查理一改以往欧美人印象中扎着长辫,身穿长袍马褂,粗俗狡诈阴毒的华人形象,他是一个头发整齐,西装革履,身材较胖,待人谦恭有礼,睿智深沉的宽厚长者,不仅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汉语,而且精通粤语(在那个年代在夏威夷华人移民中大部分都是广东人)和美国各地俚语,言行举止充满了“东方智慧”,喜欢引用孔子等中国古人的名言。他事业有成,冷静清晰的分析和沉着应变的态度让他屡破奇案;他家庭美满,拥有一位温柔贤惠的妻子和多达十三位儿女,可谓是“人生赢家”。
陈查理的打扮和生活方式都已经完全“西方化”令他能被西方主流社会接受,再加上他特有的“东方智慧”带给欧美民众的新鲜感,《没有钥匙的房间》一经出版就大受欢迎,鉴于陈查理在该书中只是一个戏份不多的配角,读者纷纷要求看到更多关于陈查理探案的故事。
于是毕格斯趁热打铁,创作了一系列以陈查理为主角的推理小说《中国鹦鹉》、《帷幕背后》、《黑骆驼》等,通过这些推理小说,陈查理不仅是欧美主流文化中第一个正面的华人形象,而且成为了推理史上的名侦探。
“陈查理探案”系列小说诞生正值欧美长篇推理小说的“黄金时期”,它们既受到欧美古典推理小说影响,拥有神秘而浪漫的情节、复杂而惊险的案件和分析缜密的推理,又拥有一位特别的主角——华人侦探,相比当时大部分推理小说中以性格孤傲、特立独行、锋芒毕露的单身精英为主角侦探,同样拥有过人智慧的陈查理以低调、谦和、内敛的性格满足了读者对不同类型侦探的想象,也是他得以受到西方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
在创作“陈查理探案”系列小说的过程中,毕格斯也不免受到其它古典推理小说的影响,例如《中国鹦鹉》延续了《月光宝石》等神秘的东方传说与复杂的案件相结合的风格,陈查理的人物形象也与同一时期“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塑造的侦探波洛既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充满智慧的大胖子,都是非英美国家的外来移民,都有当警察的经历,说话时总喜欢引用母语中的名言,又性格迥异——波洛是个拥有各种“强迫症”严谨作风的单身汉,而陈查理则是一位在生活中“难得糊涂”的大家长。
尽管毕格斯是个旨在以陈查理这位华人侦探来改善欧美主流文化中对中国人的偏见的有识之士,但是受限于他所处的环境,他只是通过报纸上关于华人警探的报道和生活中接触到的少数华人帮佣来了解中国人,因此他创作的陈查理不可避免的与真实的中国人有着一定的偏差:例如把陈查理塑造成大胖子是认为“中国的官员越胖越有威望”,以不断鞠躬的方式表现中国人的礼仪,动不动以“孔子曰”为开头来表现中国人的引经据典,更有趣的是陈查理引用的那些所谓“中国名言”,只有“骑虎难下”、“玉不琢不成器”等少数真正的中国名言,大部分都是毕格斯自创的“中国名言”,例如“老者不与恶徒为伴,鸡蛋不与石头共舞”等,甚至还有些带有毕格斯个人风格的幽默和时代感的“名言”,例如“真理就像踢足球——多踢几次才会进门”。
由于毕格斯在创作了六部“陈查理探案”系列小说后就不幸去世,陈查理真正的“名扬天下”还有赖于美国好莱坞出品的数十部电影,这些电影一开始是根据毕格斯的小说原著改编,但是更多的是原创作品,电影制作方和演员继承毕格斯的遗志,让“陈查理”真正走向世界,成为了欧美主流文化中华人形象的一个重要符号。
走向辉煌的“华纳•欧兰德”版陈查理
受到种族主义浪潮的影响,20世纪上半叶的好莱坞电影基本不敢用非白人演员来出演主角,以至于出现了让白人演员脸上抹上油彩或者其它化妆方式假扮成有色人种的“黄脸戏”、“黑脸戏”等特殊的表演形式。
1926年,派斯电影公司首次将“陈查理探案”搬上大银幕,拍摄了《没有钥匙的房间》等几部无声电影,其中陈查理的角色由日裔或韩裔演员扮演,虽然这些电影在小范围内获得了一定成功,但是在有声电影时代开始后,当时的美国主流文化已经无法接受再让亚裔演员出演陈查理这位名侦探。
因此,有心的电影制作方想到了“黄脸戏”的形式,1931年,福克斯电影公司决定拍摄一系列“陈查理探案”的有声电影,制作方邀请了著名的“黄脸戏”演员华纳•欧兰德主演陈查理。华纳•欧兰德是瑞典人,祖上的一部分蒙古血统让他的长相比较接近亚洲人,因此不需要太多的化妆就能出演“黄脸戏”,此前他已经在多部好莱坞电影中饰演过亚洲人,甚至在两部电影中出演过著名的“华人恶徒”傅满洲,但这些都是反派角色。
因此尽管对这位低调踏实的演员的演技比较认可,电影制作方特别是小说作者毕格斯对欧兰德能否成功的演绎陈查理还是充满了担心,毕竟正义的华人侦探陈查理和邪恶的傅满洲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角色。幸运的是,欧兰德成功地抓住了这次演员生涯转型的机会。为了演好陈查理,他在一连几个月在日常生活中也打扮成陈查理的样子,穿着得体的西装,留着有特别的小胡子,半眯着眼打量着一切;在拍摄之前他还会用喝几杯酒的方式,让脸色变得红润,表演中他始终挂在脸上的微笑,缓慢的语速,更符合陈查理和蔼可亲,讲英语并不流畅的形象。
在制作方和演员的共同努力下,1931年欧兰德主演的第一部《陈查理再接再厉》大获成功,在赢得高票房的同时也得到了作者毕格斯的认可。观众们认为欧兰德演绎的陈查理形象丰满而不脸谱化,在他的表演下,陈查理已经超越了一个侦探,而成为了一位睿智的哲学家。
由于第一部电影大获成功,福克斯公司购买了好几本“陈查理探案”小说版权,并且加大了拍摄成本,不再从摄影棚取景,而是率领剧组来到小说中陈查理所在的夏威夷警局拍摄,小说作者毕格斯作为影片顾问也一同前往。在夏威夷,毕格斯和欧兰德见到了陈查理的“原型”——夏威夷警局华人警探郑平,“陈查理之父”、“银幕上的陈查理”和真实的“陈查理”也有了堪称佳话的相逢。
郑平是祖籍中国广东的第二代夏威夷华人移民,也是第一批出现在欧美人视线中不留辫子,精明干练的新一代华人,平日里他和巡警们走街串巷,捣毁鸦片贩卖窝点和赌博窟,通过蛛丝马迹抓获抢劫犯、小偷等不法之徒,是普通居民心中保卫日常安宁生活的“守护神”。陈查理电影剧组邀请郑平在几部影片中客串陈查理的华人警探同事,通过电影的拍摄,郑平与欧兰德、毕格斯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电影杀青时,郑平亲自到拍摄现场祝贺欧兰德,两人相拥合影留念。在业余时间郑平还带着毕格斯在夏威夷游玩,讲述他在破案中惊心动魄的经历,并一起到他最喜欢的中餐馆吃饭。
尽管作为警探的工资微薄,但是郑平依旧拒绝陈查理电影剧组支付给他的任何酬金,因为他喜欢看电影,更以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被称为“陈查理”为荣。
《黑骆驼》是陈查理电影剧组在夏威夷拍摄的电影中最出色的一部,这部电影根据毕格斯的同名小说改编,标题来源于一句东方谚语“死亡就是不请自到的黑骆驼”,这一次倒霉被杀的是好莱坞著名女影星希拉•芬。由于希拉生前和许多人有着各种恩怨,摆在警方面前的嫌疑人众多:一直纠缠着希拉的前夫、预言希拉会死的占卜师、被她拒绝的富翁情人等,正如陈查理所形容的,这起案件“骗局四处蔓延,如杂草丛生”,但是陈查理也坚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审不明理”,最终通过藏在案发现场的一个微小的线索,抓住了狡猾的真凶。这部电影不仅拥有诸多有趣的背景,从推理的角度来看,也是一部充满古典本格推理趣味的佳作。
在大部分陈查理探案的小说都被改编为电影后,1933年,小说作者毕格斯病逝,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巧合,不久之后,华人警探郑平也离开人间。不愿意放弃这个大热题材的福克斯公司从毕格斯的遗孀那里购买了陈查理的影视改编权,开始拍摄原创的“陈查理探案”电影。
这些原创电影中也不乏情节紧张、场景华丽、堪与小说改编电影媲美的佳作,在1935年电影《陈查理在上海》中,陈查理接受了中国当局的邀请,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调查一起鸦片走私案,遭到了鸦片贩子的绑架,身处险境……影片中还出现了由华裔演员陆锡麒饰演的陈查理的长子陈力。陈力机智幽默,是父亲的得力助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是早期好莱坞电影中少有的由华人演员饰演的正面形象。
自从出演第一部陈查理电影,欧兰德就把余生都献给了这位“华人侦探”,在之后的演员生涯中再未出演过其它角色。直到1938年去世前,欧兰德一共出演了16部“陈查理探案”的电影。
欧兰德主演的“陈查理探案”电影在民国时期“十里洋场”上海的电影院里时常上映,而且场场爆满,受到中国观众的热情追捧,甚至吸引了一些文化界名人的注意。原本认为侦探小说只是资产阶级“消遣产物”的鲁迅被母亲强拉着看了几场“陈查理探案”电影之后也喜欢上了欧兰德演绎的“中国佬侦探”,后来只要有“陈查理探案”电影上映,无论多忙,他都会抽空和夫人许广平一起去电影院观看。
1936年,欧兰德应邀来到中国上海,受到了中国媒体和民众英雄般的欢迎,当年的报纸这样形容,“在中国人眼中,华纳•欧兰德已经与陈查理合为一体,成为同一个‘中国人’。”
延续经典的“陈查理”们
在华纳•欧兰德去世之后,福克斯公司几经筛选,又找到了与欧兰德神韵相似的西尼•托勒主演陈查理。托勒饰演的陈查理不仅仅是模仿欧兰德,还会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做出适当调整,例如“托勒版”陈查理偶尔会善意地挖苦自己的儿子几句,但是内心依旧隐藏着深沉的父爱。
从1939年到1942年,托勒为福克斯公司出演了11部“陈查理探案”电影,可惜的是随着二战的全面爆发,损失了大量海外票房的福克斯公司因为资金紧张,宣告结束“陈查理探案”电影的拍摄。
然而托勒却不愿放弃“陈查理”这个角色,他自掏腰包买下了陈查理的影视改编权,四处奔走寻找新的电影公司继续拍摄“陈查理探案”,终于一家名为蒙纳格拉姆的小成本电影公司愿意拍摄“陈查理”的电影。为了节省拍摄资金,托勒有时甚至亲自上阵担任影片编剧。
相比欧兰德主演的陈查理电影尚且受“排华风潮”影响,有一些描述华人不法之徒的剧情,而托勒主演的陈查理电影发生则在二战爆发后,那时美国和中国已经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排华风潮”转变为“排日风潮”,影片中华人的形象更为正面,反面角色基本都被改成了日本人,电影中的名侦探陈查理也表现出明显反日情绪。
托勒后期主演的几部陈查理电影也因近几年被中国的影视公司译制后发行了DVD而被一些老电影迷熟知。其中1945年电影《上海眼镜蛇》讲述了三名银行职员被人注射眼镜蛇毒液谋杀,让负责侦破案件的陈查理联想起了他十年前在上海遇到的一个奇异的案件,案件中过去与现实双线交织,虽然是低成本电影,但案件诡计在当时来看却颇为新颖。
1947年初,在前后主演了22部陈查理电影后,托勒去世。蒙纳格拉姆公司又邀请了罗兰•温特斯继续主演陈查理。为了进一步节省成本,首部电影《中国戒指》直接翻拍自该公司之前的探案电影,翻拍的影片中没有了陈查理的家人与警局同事,他的身份也改成了一位私家侦探。可惜,罗兰•温特斯演绎的陈查理虽然既不过也不失,但是仍无法延续前两任的辉煌,在拍摄了6部电影之后的1949年结束了这个系列,从20年代初开始的“陈查理热潮”也自此告一段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陈查理探案”曾经在美国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和动画中短暂回归人们的视线。1981年,彩色电影《陈查理与龙女王的诅咒》让这位华人侦探再次回归大银幕,之前在电影《尼罗河的惨案》中因饰演大侦探波洛而闻名的演员彼得•乌斯蒂诺夫“摇身一变”成为了陈查理,已经退休多年的他应洛杉矶警局的盛情邀请下再度出山,和孙子一起面对一系列与“龙女王传说”有关的案件。
由于时代的局限,数十部“陈查理探案”电影中很遗憾的没有任何一部是由真正的华人演员饰演陈查理,再加上冷战时期美国电视台有意截取“陈查理探案”电影中一些突出华人恶行的剧情进行重播作为“反华宣传”,让一些美国华裔团体将陈查理和美国“排华时代”的痛苦回忆联系起来,将他视为向西方白人主流文化妥协的“种族主义”产物,是“软弱”、“迂腐”和“被压抑”的华人形象,因此抵制“陈查理探案”的电影。然而,也有一些理性而热爱艺术的华裔依旧能被“陈查理探案”小说和电影本身的魅力所吸引,甚至成为其“粉丝”,就连著名美籍华裔刑事鉴识专家李昌钰也非常推崇“陈查理探案”的电影。时至今日,陈查理在美国华人社会中依旧是个充满争议的角色。
笔者认为,作为当代中国人,我们应该心平气和,从以一个更为客观的角度看待“陈查理”以及他所代表的文化现象,既要看到陈查理作为一个由西方白人塑造的华人侦探的局限性和作品中某些剧情中歪曲华人的一面,更要在看到在西方主流文化中华人角色不全都是如 “傅满洲”一类反面形象时,还能出现陈查理这样正义而优秀的华人侦探,这本身就具有开创性意义。我们推理迷在阅读和观看“陈查理探案”小说及电影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品味欣赏其作为推理作品本身的所具备魅力。
正如美国华裔作家黄运特的感慨,“陈查理死了,陈查理万岁!”陈查理诞生的那个美国排华的时代早已逝去,但是陈查理所代表的华人在世界其他国家,特别以欧美为中心的所谓“主流文化”中的积极形象却将不断被重塑。如今中国人的国际地位虽然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对此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愤懑和抨击,而是能够以“华人侦探陈查理”这个形象为借鉴,进一步促进中国人对华人的国际形象完善和提高的积极思考。作为推理迷,笔者更希望中国的推理作者通过自己的创作,全面而真实地展现华人侦探的风采。
“华人侦探”陈查理传奇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