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渐长,逐渐爱上了散文,因为散文信手拈来,因为散文随性随心,因为读散文如于喜欢的作者促膝长谈,想要了解一位作家,没有比读他的散文更便捷的方法了。因为小说奇崛,杂文尖锐,没有比散文更让人放松如一捧沙一般,却能塑造出一个人的了。而且,看别人散文中的文字,更多地映照出的是自己的人生。
《雨夜短文》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吧。
说到雨夜,总是被中国文人寄予了不同的心境,既可以好雨知时节,也可以昨夜雨疏风骤,既是夜雨剪春韭,也是细雨入池塘。但是说到雨夜,总是会想到那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样含蓄却又凝聚情谊的文字,正是余秋雨先生写下这些文字的心境吧。
这本书抛开了作者一贯以来的宏大叙事,写的多是人生的细微感受,对于中华文化的感受,对于身边美好事物的感受,对于隐逸的体会,对于毁谤的应对,这些更多是个人体会的东西,却如沙盘中的沙一样,为我们慢慢描绘出了一个完整又立体的人物,余秋雨先生说自己从来不愿意针对自身的诽谤多发一言,“马行千里,不洗尘沙”,有时间可以多沉浸一点自己喜欢的宁静之美,淡然豁达。这样长者的鼓励会让多少沉默无言,关注脚下的人以力量啊。又会让多少在社会洪流中被拍打与中伤的人以勇气呢。我想这给很多内心追求真与美的人指明了方向,只要守护并追随着自己的内心,那么就能得到适意与宁静。
这本《雨夜短文》不再是洋洋洒洒的长篇文字,篇幅通常都不太大,余秋雨先生在自序中也说到长文与短文,短文似乎更适合当下的时代,也更有力量。文字虽短,可是内容却长。一篇篇文字里依然是关于文化的大课题,这些短文中蕴藏着一直以来作者的努力——用自己的方式为读者普及古代文化,也教读者去体会文字与文学之美,在如今这个传媒横行的年代,美与丑都可以快速被定义,并且被广为流传,可是,那些真正美好的东西却可能在被逐渐埋没,余秋雨先生通过一篇篇简短的文字,力图想要表现展现的是中华文明千年文化的根基,例如《酒招非酒》一节中,作者指导青年作者写作的时候,就提出了重建文学上质朴叙事和感性描述。而他所谈及的中国文化一节,既不掩饰缺点,也不讳言优点,且有绕过自身文化的自觉,以及对于自身所处文化的辨析,这一点尤其可贵。所以文字虽短,却有沉甸甸的份量。
另外很感慨于书中的一节,作者描述了海伦凯勒的故事与她的那本《我的世界》,讲道又聋又哑又盲的她拼尽全力去争取到的一点点生理能力,是我们每个正常人所轻松拥有的,但是我们全都浪费了,所以我们需要用这本书,将自己拉出黑暗。我们全都不知道生命给了我们什么样的礼物,就枉自嗟呀,却不知这礼物全被浪费,又将自己置身于黑暗中,相比起来,反倒是海伦凯勒处于光明里,所以有些时候,我们真的不够清楚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境地,手中又有着什么样的财富,而这些衡量标准注定与世俗规则不同,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而在年逾古稀作者的文字中,能够感受到的是对于这个世界的热爱与内心依然蓬勃的生命力。
在书的最后,附有一个信封,内里是余秋雨先生手书的《心经》,不仅可以欣赏先生的书法,也触摸到作者经历了如许岁月的磨砺之后,愈发沉静宁和的内心,结合作者文中所说王阳明的“心即是理”,似能有更多的感悟。
心之旅程——读《雨夜短文》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