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夹缝中的舞台魅力——谢立丹《谣言学堂》译者序-书啦圈
 
 
谢立丹(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1751—1816年),出生在爱尔兰的都柏林,7岁时随家人定居伦敦,讽刺作家、剧作家和诗人,尤其创作了不少广为人知的戏剧作品,如《情敌》、《谣言学堂》等。其中在文学评论界,都公认《谣言学堂》是其最优秀作品。
1777年5月,该作品甫一面世,就广受好评,也被视为英国“世情喜剧(comedy of manners,又译作‘风俗喜剧’)”中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有些读者如果看过我前面译介的一些家庭轻喜剧,可能会发觉王尔德和毛姆的作品中都提到谢立丹的这个作品(最明显的是毛姆在《圈》中借《谣言学堂》中的某场戏,讥讽了某种无聊透顶的空虚生活)。但真地就此阅读下来,有些人或许会认为《谣言学堂》并非特别欢脱有趣,这其实牵涉到当时英国的时代背景。
先说一个历史现象:英国舞台剧虽说早期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市井巷陌,当时的观众多为引车卖浆的下层百姓,因此对白情节难免恣肆放纵,比如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就有很多荤素兼备的段子【顺便说一句,这给现代的研究者和译者带来不少麻烦,有些属于看不懂,有些属于太生猛,像我国的不少译本大致上都属于洁本了】,但经过很多顶级文人、优秀剧作家的不懈努力,加上宗教改革的社会大背景,如今在大家的印象中,舞台剧/音乐剧属于比较“雅”的娱乐形式。
莎士比亚(1564—1616年)之后,戏剧曾一度萧索。尤其爆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查理一世上了断头台(1649年),克伦威尔开始执政,后者曾下令关闭伦敦所有剧场——这里有一个宗教背景,经过这场革命,英国清教徒掌控了权力。在他们眼里,戏剧本来就不入流,而当时出于各种原因,戏剧舞台上的恐怖和色情元素日益泛滥,更加令他们厌恶。接下来又是王政复辟,又是光荣革命,这属于英国历史上一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但戏剧除了在语言技巧方面变得更加娴熟俏皮,其它方面并无进步,甚至有些内容很是粗俗堕落,被认为缺少“道德指引(moral compass)”,大概意思近似中国古典文艺批评中所谓的“纤丽婉媚、风骨无存”之意。再加上党派斗争,剧作家的创作受到不小干扰,比如盖伊的《乞丐歌剧》,其用轻快的口吻描写了下层生活,结果被视作对当时的首相瓦尔普大不敬,随后另一部作品《波丽》被禁演。1737年,瓦尔普颁布了《戏剧检查法》,很多剧作家慢慢不再创作戏剧,开始转入小说创作。
后来,可能是为了逃避现实,戏剧舞台上开始流行起“感伤主义”(sentimentalism,这个词被译作“感伤主义”虽然贴切,但还稍嫌温和,我个人觉得“煽情主义”更有画面感。),专事吟风弄月、伤春悲秋,基本上都陷入无病呻吟的状态,戏剧创作进入了死胡同。这时,出现了三部优秀作品——歌尔德思密的《委曲求全》、谢立丹的《情敌》和《谣言学堂》,才令得世情喜剧重焕风采。因此从该角度来说,《谣言学堂》是英国近现代现实主义题材戏剧的奠基作品之一,后来很多类似作品的创作理念、技巧节奏都深受其影响。
本剧用简单粗暴的一句话来总结就是“灰姑娘嫁给贵族后的生活小风波”:描写狄泽尔爵士,娶了一个梦想进入上流社会的穷乡绅的女儿为妻,她到伦敦后渐渐沾染上社交圈中的一些恶习,挥霍无度,搬弄是非,致使自己差点失身,最后终于悔悟与丈夫重新和好。
谢里丹的喜剧冲突尖锐,讽刺辛辣,而且经常穿插生动有趣的情节及令人发笑的场面,对话漂亮俏皮,迄今仍保持着舞台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