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历史的有趣之处,就在于遍地皆学问,因为历史给我们呈现的往往是一整个过往社会的全貌,纷繁复杂,我们能够研习的角度太多;研习历史的有趣之处还在于视角的不断变化,最初可能我们是为具体的人物与事件吸引,从细处看来,慢慢看到的历史越来越宏大,涉及到文化的进程、朝代的兴衰,而后这视角又从大变小,盖因历史因其遥远而模糊,想要研究哪段历史又要再次回到事件本身。
就如手边这本《戊戌谈往录》,就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史学的另一个角度。
《戊戌谈往录》是一本文集,包含12篇文章,除了最后一篇《逃难》是涉及作者家族经历的,其他均是探讨近代历史的文章,第一篇《厨子于八、德国粮台、瓦赛公案》切入角度就非常有趣,从齐如山的自传,说到京师同文馆的厨子于八,从德军粮台总办到赛金花,从中外文化对比,乃至中国人的自述中,我们读到的是国民的腐败与学生的使泼耍赖、官员收受贿赂,这表面上是中西文化的碰撞,其实内里是国民盛行的腐败与贿赂,作者说过:一个人可能一直属于某个文化,但是要对这文化有更深的认识,需要保持一点距离,有时候要通过一个陌生人的眼睛来回观自己,这就是我们说的他者的眼光。没有这样“他者的眼光”,也许我们很难看到自身的功过,我想陆建德先生就是充当这样一种提供“他者的眼光”的人。
《戊戌谈往录》中有三篇重要文章都有关于保路运动,保路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这次运动中各个阶级都处于何种位置,起到何种作用,却多为学界所忽略,作者备述当时的社会矛盾,在这些历史的缝隙中寻找到细节,不仅是关于保路运动乃至于辛亥革命的问题,而是分析当时主要存在的社会矛盾,不在于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而是地方割据与中央政府的矛盾,而这是延绵中国数千年的难题,却在辛亥年一触即发,这是时代发展的尖锐使然,也是不同阶级争取利益驱使的结果,历来时代的变更都会触及现有阶级的利益,也会遭遇尖锐的抵抗,而清政府的土崩瓦解,是政府治理的软弱与中央集权的失败、地方豪强的崛起,而这些在之后的社会中依然成为社会的弊病,痼疾并没有得到治疗,之后又造成了民国的混乱。虽然作者说写作跨度较长,但是历史都是一脉相承的,揭示的都是我们社会的弊端与国民的特性,均是从历史文化细节中,看到我们所属文化或者说民族性的特色,那就是缺乏爱国思想与国家观念,近代社会政府治理程度低下,保路运动领导者为了敛财不惜煽动群众情绪制造混乱,这些对于历史细节与真实面貌的探究其实是非常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学习历史的一个功用,就是在历史中吸取教训,发现自身的问题,越是黑暗的年代,随之而来的是光明,越是混乱的年代,随之而来的是宁静,失败与惨败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我们无法从失败中寻求到教训,尽是重蹈覆辙。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陆建德先生的研究方式是尽量去掉历史的标签,从社会深层去分析变革,对于每一种说法都存有疑义,再到历史中去寻找答案,作者也说道:“盖棺论定”、“早有定评”之类的语言只会窒碍历史探究的精神。历史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他一直都是鲜活着,向前发展的,身边的一切都在时间长河里滔滔流去,成为历史的一份子,并且影响着对于历史的影响,历史的迷人之处,也在于永远不会有“盖棺论定”。
他者的眼光——读《戊戌谈往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