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璃人泪
怎样吃才健康?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心科学饮食,然而在吃这个问题上,所谓的专家尚且没能达成共识:原始饮食法、全素食、阿特金斯饮食法、地中海饮食、生酮饮食……五花八门的饮食法都有不少信徒,相关出版物让人挑花了眼,我们反而不知该相信谁了。
美国医生凯瑟琳·沙纳汉和她的厨师丈夫在《深度营养》一书中正视了这个问题,认为根源在于人们对医疗行业的信心缺失。凯瑟琳身在其中十余年,对行业的潜规则心知肚明,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医疗行业“不仅是在‘兜售疾病’,而且开始‘让你生病’。”普通人要理解天书般的医学术语本就困难,利字当先又进一步把水给搅浑了,让大众更加无助。譬如,在某些医疗机构,开具处方药的多寡直接跟医生的收入挂钩,无论病情轻重,病人都得服药;有些项目的研究经费来自企业,而企业乐于投资与自己产品相关的研究,研究者也投桃报李,倾向于回馈企业想要的研究结果;医学本质上也是商业,是要通过产品来盈利的。于是,心脏病药物米诺地尔有催长体毛的副作用,就摇身一变成了治疗脱发的明星产品;高血压药物西地那非,也因为它的副作用有了一个更加广为人知的名字——万艾可。这哪里是为疾病研发药物,分明是为药物寻找对应的疾病!
饶是如此,作者也不是建议我们讳疾忌医。若真的病了,还是及时就医为好。但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利用身体的复原能力,自行缓解某些疾病,前提是有日常营养的保障,尤其是饮食替我们打下的基础。而那些我们向往的特质:如不老的容颜、良好的记忆力、有力的肌肉,也可以通过饮食来实现。书中的理论基础,大体可分成三类:一是维持细胞正常状态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影响甚至可追溯到娘胎里——在生命早期若有营养异常,极易导致基因突变;二是表观遗传,某些关键物质就像调控基因表达的开关,可以影响我们的表型;三是微生物,身体里的有益菌应当跟我们互惠互利。
由此,作者总结出了“人类饮食法”,倡导我们师法从生存竞争中胜出的古人,吃传统的食物。用骨头熬汤和动物内脏是书中极力推荐的,凝聚古人智慧的发芽食物和发酵食物也很重要,而植物油、糖和加工食品则能免就免。其实,我们虽然免不了要吃外卖、要馋甜食饮料,但也心知肚明这种吃法不健康。“人类饮食法”跟我们心目中的健康饮食相比,没有太大的颠覆。得自天然,无需药补,既有说服力,又有吸引力。最重要的是,它比那些光吃肉或者拼命吃“草”的饮食法易于接受和坚持,我们的祖先就是这么吃的,他们没有那么多慢性病,他们也没听说过亚健康这回事。可是对于有质疑精神的现代人来说,深度营养这样的旧瓶装新酒,非但不能扫除健康迷思,似乎还引入了新的迷思。
拿书中的理论依据来说,我们和古人的差别并非只在于饮食,当然也不能指望饮食创造出奇迹;而表观遗传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尚没有达到随心所欲定制特定表型的程度;退一万步说,即便我们了解某个基因利于健康、某个化学物质利于该基因的表达,也不代表食补该化学物质就能达到效果。饮食固然重要,却不该被过度神化,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
另一方面,今天要实行真正的“人类饮食法”也着实困难,没有肉味的肉、精加工的食材和快节奏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饮食模式,我们遵循的至多是传统饮食的空壳。在工业化渗透之处,培育食材的土地首先就被污染了,所谓的“深度营养”是个奢侈的念头。
或许,最大的迷思源于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即使我们有更多的健康知识,愿意为吃得更好花更多钱,却有一种倒退感。我们陷入了矛盾的怪圈中,既被各种营养建议的美好愿景所吸引,又忍不住质疑、观望、无所适从。
《深度营养》:健康的迷思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