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哥是新中国成立之前活跃于长江中上游的秘密社会组织,其影响力与青帮、洪门不相上下。据有关资料记载,袍哥组织最盛时,四川省(包括今天的重庆市)约有70%成年男子加入,影响力及于各个角落,在川军、湘军中影响巨大,也是清末革命中的重要力量。《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一书,从一桩1939年的杀人案和一本尘封七十多年的报告出发,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细致入微地考察了袍哥组织及近代基层社会的权力运作,审视了袍哥成员及其家庭在动荡的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沉浮,揭开具有神秘色彩的袍哥世界的“日常”面目,呈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生动的近代川西社会图景。
以小见大管窥近代川西社会风貌 ——读《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书啦圈《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从微观事件入手,全方位、立体式的呈现1949年以前的川西乡村现实。作者以燕京大学学生沈宝媛一篇考察袍哥的社会学调查为引子,然后在报告中摘取发生在1939年成都附近一个叫“望镇”的场镇上发生的一件“杀人”事件说起。当地袍哥首领“雷明远”,因为自己的女儿“雷淑青”和来家做衣服的裁缝关系密切,在社会传出一些流言,于是,“雷明远”带领几个小兄弟气势汹跑到成都,捉到小裁缝,然后亲手用枪杀死了两个年轻人。这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私设“刑场”的杀人行为,居然没有受到任何处罚。通过这个个体的微观事件,作者对袍哥在四川特别是川西地区的出现、发展、影响等展开全方位,立体式的解读。在“川西的乡村”一节中,作者对袍哥产生的原由进行了分析。作者写道,川西地区“很少能够找到真正自古以来便居住在这里的土著,居民多是清初移民的后代。”“客居在外,由于对本地怀有的感情以及生存竞争的需要,移民们建立了自己的社会组织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会馆就是其主要形式。”会馆的出现,“为袍哥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在“袍哥的网络”一节中,作者指出,“袍哥即四川的哥老会,是从清朝到民国在四川社会影响最为深入广泛的秘密社会组织。”通过对1940年代文献资料,作者认为袍哥在成年男子中的“比例是在70%之上。”这个组织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影响力相当大。接着,作者在“调查的开始、精神的世界、神秘的语言、在茶馆讲理、仪式与规范”等章节中,对袍哥的内部构成以及在社会生活、民事纠纷处置、军队中的势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力,一一加以了详尽的解析,让人们看到,袍哥在发展过程中,从一个单纯的联系感情的松散组织,渐渐发展为把持乡村局面,破坏乡村秩序的,具有黑社会性质的暴力组织。自然,在一个秩序回归正常性的社会里,袍哥的覆灭与消亡,也是必然的。
《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一书,把文学式的描写和严谨的历史考证相结合,做到了可读性与真实性的高度统一。作为一本非虚构作品,作者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用文学的笔调与手法,展开合理的想像,从而让这本书充满跌荡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这一点,在该书的第一章“杀死亲生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雷明远”杀死自己女儿,并不是一件虚构的事情,而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记录在燕京大学学生沈宝媛的社会调查《一个农村社团家庭》一文中,而沈宝媛恰恰当年搞社会调查时就住在“雷明远”家中。作者对这件“杀亲生女儿”事件,展开了大胆而合理的想像,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饶有兴趣的把书一口气读下去。当然,作为一本非虚构作品,真实性才是第一性的、最重要的支撑。所以,作者在这本书中,除了以沈宝媛的社会调查报告为蓝本外,还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上百种报刊、档案、书籍中,梳理出大量有关袍哥组织在四川,尤其是川西平原的发展史,演变史,影响力,从而让这本书具有极强的可信性、参考性,是一本了解1940年代川西社会风貌的不可多得的好读本。
(《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 王笛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 定价:6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