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璃人泪
人类自古便善于利用传说和想象为叙事添砖加瓦,因此,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崛起丝毫不令人意外。难的是如何在乱花迷眼的感官体验中保留思考的理性,厘清其下隐藏的现实,毕竟后者才是内核。然而,当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书写非虚构,原是将现实的底色铺陈到台面上,却令人如坠小说的世界,因为现实本身就是魔幻的——它不必掺杂梦魇,不必长出猪尾巴,却时常沉入难以言表的吊诡中。
《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讲述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轰动哥伦比亚社会的大事:大毒枭巴勃罗·埃斯科瓦尔先后绑架了十名人质(还不包括两起未遂的绑架),最晚释放的人质被囚禁了半年多。富甲一方的巴勃罗要的不是钱,而是和政府的谈判权。作为“可被引渡者”,他看到过前车之鉴,坚持“宁要哥伦比亚一座坟,不要美国一间牢”。但是政府的法案,怎么能由利益攸关的当事人来干涉呢?正如死刑犯反对死刑一样。这是书中这起连环绑架案最大的魔幻之处,而这魔幻是有社会基础的。
首先,当时的哥伦比亚社会非常黑暗,钱与权的勾结深入错综。以巴勃罗为代表的毒贩是社会的富有阶层,他们先是扶植势力干涉政治,好对他们见不得光的“事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发展到后来甚至自己去从政,并手段残忍地排除异己。各中利益集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即使在巴勃罗入狱后,他仍能用金钱把监狱改造成豪宅,后又买通看守越狱,简直不像是发生在法制健全的文明社会的事。
金钱如此万能,无怪社会的价值体系迅速坍塌,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人们热衷于赚快钱,学会读写不如犯罪赚得多;无视法律,因为法律不足以保护个体的人身安全;政府公信力尽失,人们宁肯相信“可被引渡者”的谎言,也不相信政府的真话……善与恶的界限变得模糊,这一方面是因为巴勃罗曾用金钱为自己赢得了“大善人”的美誉,另一方面,也因长久以来政府的无能、司法的不力。一位人质死于乱枪下,她的母亲在冲动下痛斥,政府也和“可被引渡者”承担着同样的罪责,因其“冷漠无情”。虽然事后她承认此言有失偏颇,但不可否认,这代表着许多普通民众对国家的看法。
彼时的哥伦比亚究竟是个怎样的国家?巴勃罗们对它怀有复杂的感情:他们为所欲为,让这个国家的明天变得黑云蔽日,可他们又需要这个国家的庇护,或者说,在此可以生活得最自由惬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和改变游戏规则。他们害怕被引渡,既是因为引渡后性命攸关,更是因为祖国才是暴力生长的沃土。
苍凉的现实,结出了魔幻的奇葩,以此记录的作家是坚强的。此中人如何能不绝望?在本书中,答案或冀于人性中共通的东西:如巴勃罗要求善待人质,只要牵绊住一个中间人来寻找愿意聆听他诉求的人;如与人质关系微妙,戴着面具也无法隐藏人格的看守;如坚强、勇敢、怀着对生命之爱的人质及其家属……倘有不愿随波逐流的本能,即使它暂时不足以抗衡魔幻的现实,终还有一扇沟通的窗口,不致对未卜的前路过早放弃希望。
《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现实到底有多魔幻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