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蒋勋散文》
文/蓦烟如雪
蒋勋的书我看了很多,从红楼到小人物,从书法到美的艺术,他无处不在释放他的魅力。他是一个画家、诗人、散文家、小说家、美学学者……这么多的标签都不如一个生活家适合他,他虽然去过不少地方,看过山川、河流、闹市、小街……但是他的笔下,最让人欣赏的还是那股静。
那是看过了烟云看过了大海后的蛰伏,是一种像琥珀一样的存在,不为展露而露,只为表达内心的那种淡然。
所以在我看到这本书《蒋勋散文》的时候,我更是有感他生活的每一处都是散文的起笔。
《蒋勋散文》是他三十余载的散文精华,书中把散文分为十一辑,从萍水相逢的朋友离去,到辞岁之钟里的天地一愿;从电影沦陷“文化”与“利益”的拉锯战到美是历史的加法;从夕阳无语中他悼念台静农到二十年前想起的静浦妇人……
此文凝结了很多,印象很深的是前面谈及蒋勋写的评剧《四郎探母》中,他说他遇到许多老士官,他们很想家,说因为历史原因,“他们的故事,仿佛就是杨四郎的故事,是战争中千千万万与亲人隔离的悲哀与伤痛,不可言说的心事,都化在一出‘探母’的戏剧中。”
我莫名想到了于右任写的《望故乡》,那些一海之隔的老人,该多想念亲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块,他们也是心念家人的故人。
我忘不了那个杨天玉老兵说:“杨四郎十五年没有见到母亲,我娘呢,二十年了,也不知道我是死是活,是到哪里去了。”
看到此话很哽咽,一水之隔,却内心万水千山,用一出《四郎探母》去抚慰自己的思乡之情。
这笔散文最动人的不是笔墨,而是里面真挚的感情。
而散文最重要的命脉就是真,蒋勋抓住了这个灵动的一笔,让他的文字有了荡气回肠的生命力。
他是个真性情的人,他感伤亲人朋友的离世,他能静下心来去,把耳朵俯贴在发酵的食物坛面上,去感受大缸酝酿的声音。
喜欢他写的“我有一梦,总觉得自己是一种树,根在土里,种子却随风韵走去了四方。有一部分是眷恋大地,在土里生了根;有一部分,喜欢流浪,就随风走去天涯。”
这淡淡的一笔何不是蒋先生的心情写照,也更是那些眷村的老兵的写照。
蒋勋的文字不需赘笔,只需静静去品一品,就能感受很多。
生活的每一处都是散文的起笔°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