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大熊的房客》
文/蓦烟如雪
在挑选绘本上,我和孩子爸爸产生了分歧,最初是看黑白卡,到《蹦》《哇》还有《我爸爸》《我妈妈》这些,我们忽略了洞洞书,宝爸觉得孩子长得快,很快就会懂得字,这些没有文字的图图画画,不用买那么多。
似乎,在选择上,宝爸很像大熊。
我翻看《大熊遇见小老鼠》系列后,我时常反思,我的孩子,是否会喜欢这些绘本?
我在看的时候,我能传递给他什么?
有的时候,我有总错觉,就是我的孩子可能还不懂,但是他依旧接受的阶段,去感性认识事物,而作为父母的我们,常常以“我觉得”去任性自居。
固执偏见的父母,需要一个小老鼠的出现。
我觉得,这套绘本,像极了一种思想的传递。
我们都把自己封闭起来,内心上贴着“谢绝”,而小老鼠的出现,打破那种冰冷式的生活方式,现在有多少邻居,是互不认识,有多少人已经习惯了与自己生活,可这样“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生活模式久了,也会产生许多孤独的人群。
他们并非喜欢孤独,也并非抗拒他人的“侵犯”领地。
他们更多的是不知道如何与人自处。
我真的觉得大熊的生命中,有小老鼠的到访太幸福了。
就像作者一样,她出生在美国小城一个欢乐、自由、幸福的大家庭。她从事过很多工作,却也有自己的孤独,她说:“有一天,这只固执的小老鼠突然在我的脑海中钻出来,不肯离去。我实在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内心有多像大熊,但我感谢自己生命中遇见的每只可爱的老鼠。”
也许,灵感就是一刹那,她感到内心很丰盈,很美好。
哪怕我们都是大熊,但她用内心的那只小老鼠治愈了自己,也治愈了我们。
每当小老鼠造访,它每每出其不意的冒出来,那种快乐感,在翻看的时候,都能感受到。
小老鼠就像魔法师一样,出现在各个令人惊奇的角落。
大熊的崩溃,大熊的妥协,也是另一种在心理上的接收。
作为父母的我们,每一次都没有小老鼠的耐心。
而当小老鼠和大熊坐在一起的时候,他感受到了温暖。
甚至大熊有了不舍,撕去了那个讨人厌的谢绝访客。
他只是自我孤独,他内心也是希望欢迎访客的。
这几本绘本小老鼠都是充当着改变大熊生活的人物,大熊讨厌过生日,小老鼠就给他不断送礼物,让他感受生日的快乐,大熊生病了,没人照顾他,小老鼠就默默出现,陪着他;大熊习惯了一个人睡觉,可小老鼠的出现,他也一样可以接受......
小老鼠就像益友,把美好带给他。
作为父母的我们,不该都是大熊。
更应该是小老鼠。
也许文字上,是理解,但是画面上,是写实。
比起教育意义,我们更希望的是领悟,陪伴和珍惜。
也许我们也是那样的大熊°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