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路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8-4
页数: 234
定价: 49.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020135653
阅读路内的《十七岁的轻骑兵》,我想起了米兰•昆德拉关于小说的看法。昆德拉说,小说受到“认识激情”的驱使,去探索人的具体生活,保护这一具体生活逃过“对存在的遗忘”,让小说永恒地照亮“生活的世界”。
1990年的小城,17岁的残酷青春:灰泥路、街边摊、破败的厂房、工装、手串、牛仔裤、舞厅、台球室、大粪车、马路少女、小流氓、技校、中专、温州发廊、太阳神口服液、凤凰牌自行车、王祖贤、港台片、打群架、联防队、寂寞午夜别徘徊,快到苹果园里来……仄迫的街道,少年迅猛骑过,忽焉在后,望之在前,不可触及的女孩,挥之即去的生活,风从各个路口刮过,把所有抛在身后……经验的生活,如何把一切变成虚构?路内展现了作为小说家的再创造的能力,并不完美,稍微单薄,然十分清澈。记忆的清澈,书写的清澈。
《十七岁的轻骑兵》一如之前的“追随三部曲”,是建立在路内本人的生活经验之上的,同样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以“我”——路小路的视角展开。1973年出生的路内,嘲笑自己“可能是中国年轻一代作家里学历最低的一位——技校”,而跌宕的经历赋予了他对生活更多层面的观察。写作行为的发生,往往出于个体纾解的内在冲动,正如昆德拉所说的,路内在“认识激情”的驱使下,必须通过写作去抵抗遗忘,完成对自我的确认。
与“追随三部曲”有所不同,《十七岁的轻骑兵》不是长篇,而是短篇系列小说合集。总共包括13篇,其中12篇讲的是17岁时的故事,最后一篇是成年后的经历夹杂回忆。其中9篇发表在各种刊物上,4篇是首发。成书的篇目次序基本按照写作年份来排序,第一篇大约写于2009年,这样看来,倏忽就过了十年啦,但我没有感觉到时间造成的大变动,也没有感觉到作品与作品之间的距离,这种现象亦隐约地体现了路内的稳定性,他仿佛永远予我一种少年感,时间拉长了他的生活,但写作使得他不断地回溯,从而留驻了往昔的岁月。12篇小说描写属于少年的生活,在最后的“13”里,“我”进入了“社会”,“我”竭力保留本真,拒绝像“卵七”那样变得油腻,“在这个时间之外还有另一种时间,在这个夜晚之上还有另一个夜晚”,“我”如此猜想,“直到耗尽我的记忆”,路内以此为全书作结。
短篇系列的形式让小说集的结构产生了回旋。一点一点的累积,逐渐编织成互补的空间。那些平行的、不怎么相干的人物、事件、情境,某些气味,许多声音,街道,树荫,两旁的店铺,诸如此类,微屑,碎片,断断续续,可就是这些,似乎被某种逻辑贯穿,呈现路内笔下的虚构城市——戴城的面貌。小说通向的路标是1990~1991年。热烈活泼的八〇年代终结了,社会浪潮裹挟着人们滚滚向前,然而肉体在物质的道路上前进,灵魂可能还留在落后几步远的身后。路内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上升到对自我之外的世界的探索与思考。把《十七岁的轻骑兵》比作年代剧”是无误的,并不仅因为走过1990年代的人们都熟悉的那些场景,还因为路内不断强调的“我们所有的人,每一个”。
在开篇的《四十乌鸦鏖战记》里,路内就让“四十个人”、“四十个男生”成为行为共同体。四十个男生骑着自行车到郊外的装配厂去实习,四十个人一起共谋偷食堂,四十个男生守着一辆小推车,四十个光屁股的人对着四个莲蓬头……甚至四十个男生一起怀着对同一个女孩的渴慕,甚至在其中一个因肺炎而缺席之后,整个群体仍然以四十计数。其他的短篇没有这篇那样明显,男孩们作为各个分裂的小团体成员分别活动,但他们仍然积极地把自己单独的事情与大家一起分享。这种对群体行为的过度迷恋,一方面显示了上个世纪的一种时代特征,相对于21世纪越来越原子化的个体生活;另一方面,表明作者意图书写的,并非个人的怀旧情绪,而是着力塑造共同的文化记忆,某个时间段的中国城镇叙事史。
“我”隐退了,而“我们”出现在时代的幕布上。
读路内《十七岁的轻骑兵》:1990年的小城,17岁的残酷青春。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