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我们的祖先,就是从莽莽森林中走出,踏上漫长的文化之旅,不断进化、不断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都是“森林之子”。不过,长期以来,我们对多年来,我们对树木的态度只是利用、掠夺和破坏,以至于为人类提供庇护、医药、凉荫、食物和燃料的森林越来越少。为了唤起人们对森林资源的珍爱、保护,构建“人文森林”体系,著名报人、作家梁衡先生,穿行于海南、黑龙江、山东、江苏、陕西、河南、内蒙古、新疆、湖南、甘肃、宁夏、福建、江西、河北等14个省市自治区的崇山峻岭,名山大川,寻访那些历史悠久的古树,写出这部散文集——《树梢上的中国》。透过作者笔下的古树,能够感受到蕴藏其间的浓烈人文气息;透过作者笔下的文字,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强烈家国情怀。
《树梢上的中国》一书,是为幸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立传”。阅读《树梢上的中国》,会让人深切的感受到,古树,它不仅仅只是大千世界林林总总的物种中的一种,它是沧桑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在“华表之木老银杏”一文中,作者记述了他在山东莒县浮来山见到的一株春秋时代的老银杏树:“由于三千多年地心的引力,滚圆的枝干竟被引拉成扁平的带状,侧垂着像一个个伸长的骆驼脖子。”就是这株其貌不扬的银杏,却“有说不完的故事,而且都是和名人相关。毛泽东、蒋介石、陈毅都与树挂上了钩。”更重要的是,成语“ 毋忘在莒”“庆父不死,吕难未已”,都和这株银杏脚下的土地有关。古老的银杏树,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与保存者。面对老银杏树,岂能不产生“思古之幽情”呢?而在“秋风桐槐说项羽”一文中,作者书写了自己在江苏宿迁市见到的“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青桐名叫“项里桐”。“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这棵树下。”这棵已经有2200年树龄的桐树至今还“特别的茂盛,青树绿叶,直冲云天。”而“桐树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由于此地是黄河故道,历史上几次决口,像一条黄龙一样滚来滚去。这故里曾被淹没、推平、淤盖,但这棵槐树不死。其树身已被淤没6米多深,”但剩下的树干仍顽强的站立在这里,“树头又已长出一房之高,翠树披拂,二人才能合抱。”古树中,闪烁着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必须继承弘扬的精神。古树,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内涵、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加以保护,让蕴藏在古树里的绵绵乡愁,经久不息的弥漫在神州大地。
《树梢上的中国》一书,也洋溢着作者深情的家国情怀。在“冬季到云南去看海”一文,作者从“热海”这种地质现象入手,追溯产生“热海”的原因,作者惊奇的发现,“是这满山的绿树饱饱地蓄足了水,然后再慢慢渗入地下,经地火加热后又悄悄送回地面。”而且这个过程,至少要75年才能循环一个周期。所以,作者感叹道:“这块神奇的土地,我已说不清到底该叫它热海还是绿海,抑或岁月之海。其实它就是一个为地热所蒸腾,绿树所覆盖,岁月所打造的令人陶醉的生态之海。”在这里,作者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告诉人们:如果没有森林资源,地下就不可能储备足够的水资源,“热海”现象也就不会产生。那么,要想这种地质奇观永续持久,让人类长期享受温泉,享受美好的生活,就必须爱护我们这里的古老树木,爱护这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在“树殇、树香与树缘”一文中,作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在凛冽的严冬时节,他从北京来到海南参加生态会议。“在一个叫高士村的村口,路边横躺着两棵刚被放倒的大树,像两个受伤的壮汉。”而这两棵树,并非一般的树木,而是上世纪国家为扭转油料短缺从巴西的腰果树,迄今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作者目睹这两棵被砍伐的珍稀树木,痛心疾首地写道:“它从南纬10度横跨赤道,来到北纬18度;从美州远涉重洋来到亚洲。它是我们请来的客人,它负有传递新的生命,传播地域文化,输送资源,改善生态的使命,”如今却“五雷轰顶,天旋地转,灾难从天而降。我悲从心来,一阵恐怖。”作者饱含泪水的文字中,既是对珍稀树木的怀念,更是一种强烈的呼唤:保护森林,保护生态,还存在相当的死角。必须加大力度,唤起更多人觉醒,加入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的行列,共同呵护我们的家园!
(《树梢上的中国》 梁衡 著 商务印书馆2018年8月出版 定价:68元)
蕴藏在古树里的人文气息 ——读梁衡《树梢上的中国》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