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有文章提及到“拖累症”(又称“依赖型性格”),这是心理学上较新的一个概念。在国外,最初形容那些酗酒成瘾的人,现在涵盖的范围极广,根据《心理学研究》的定义,其包括所有导致人们产生各种程度不同压力的行为模式和思考模式。本文主要是阐释该概念的一些主要特征,希望能给某些陷入心理困惑的人们提供一点帮助。
拖累症是应对心理创伤的后果。童年时期,如果家庭环境糟糕,如家庭成员存在虐待、酗酒等情况,或者毫无生活秩序,有一顿没一顿、不讲卫生等等,那么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就会逐渐呈现出很多依赖型的特点。对于儿童来说,若是生活环境酷烈,那么他就慢慢学会如何息事宁人,如何顾忌他人,如何掩盖自己情绪;并且为了生存,会试图控制周围的事情,战战兢兢地过日子。不过有些人的情况比较微妙,就是他们几乎没有明显的心理创伤,甚至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堪称“正常”,但他们有可能是“代际创伤”的受害者,就是说其父母或者近亲将自己所受的创伤无意中加诸在他们的身上。了解到这一点,若是找到心理困境的源头,那么就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对策——即便用文艺的腔调说“原谅一切”,也能明白自己到底原谅的什么事情。
依赖型性格的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自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有些父母毫不顾忌子女的自尊心,用各种难听的话来骂子女,比如当众骂孩子是“笨蛋、废物”,或者父母婚姻出现问题,却将原因归咎到子女身上,甚至他们失业下岗的罪魁祸首都是孩子……
由于涉及到家庭虐待、精神问题,周围的人或多或少会戴有色眼镜看待当事人,比如面对父母虐待子女的现象,有种观点还是挺普遍的,就是说“父母都是为了你好,只是方法有点不对……”所以,很多人不愿意谈论自己的家庭问题,于是心理创伤都内化成精神压力,接着潜移默化地认可父母或者其他家庭成员的指责:一切都是自己的错!然后,孤独感和情感缺失日益严重,再然后,他们开始相信自己低人一等,与此同时,如果被别人虐待、冷落、抛弃,这种心理又得以固化……
如果想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最主要的一点是告诉自己:在不和睦的家庭长大,我的内心出现某些乱七八糟的想法,那是正常的,错不在我!随时提醒自己——错不在我!我要做的事就努力纠正错误的心理/思考模式!
要强调一点,由于低自尊,所以在两性关系/婚姻关系中,依赖型人格的人很容易被他人控制。而且,有一种挺悲伤的情况,就是怎么样性格的人吸引到怎么样性格的对象,换而言之,他(她)们的恋人/配偶并不体贴,甚至非常冷淡,存在虐待、冷落、不负责任等现象,可依赖型性格的人偏偏只会自责,承受所有的精神压力。此时,如果能察觉到自己陷入精神泥塘,千万不能自暴自弃,要记得跟自己说:我并不低人一等,我有资格享受美好的爱情。就算经常遭受别人的打击,也不要放弃追求更光明的生活。
另外有一点非常重要:拖累症(依赖型人格)并非精神疾病。当然在临床上,很多依赖型性格的人都有某种程度的焦虑、抑郁,或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原因是受到创伤或者遗传性的),但是依赖型性格本身并不意味着精神失常。不过,如果不加以适当干预,该性格特质演变成抑郁症或躁郁症的概率会很高。
依赖型人格并非不可改变,人们是可以摆脱它的。只是过程辛苦,需要一点一滴地改进,要进行大量的实践练习,比如尽量摆脱原有生活环境、努力接受令自己开心的新事物,或者可以阅读一些自我激励的通俗读物(有心理学家发现阅读合适作品非常有助于摆脱原有的思维桎梏),只是在此过程中,会有一些不适应,并没有一蹴而就的速成办法。
要打破心理魔咒,外界的帮助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但唯一能完成这项的工作的只有自己。因此,不放弃自己才是最好的对策。
不放弃自己是最好的对策! ——简析“拖累症”(依赖型人格)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