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夜里,人们都在熟睡,他过早地醒来。这是天才的不幸,却是人类的大幸。”后人对这位天才的评价恰如其分,在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图画背后隐藏着达芬奇对世界的探求和个人的心境,他在科学与美学中穿梭无碍,他的科学领域没有禁忌和偏见,他所涉足的领域之广、程度之深都令人惊叹。虽然达芬奇留下的作品还有很多都是难以定论的迷,但毋庸置疑的是,他是西方文明史上的一个旷世奇才。
达芬奇笔下的世界力求精确,他解剖人的尸体,为了准确掌握人的生理结构,《圣杰罗姆像》中这个老年男子的肌肉结构逼真得惊人;他用稀释的石膏水浸泡布匹,折出需要的纹路形状,观察光影变化,为了精确表达画中衣袍呈现的感觉。没有哪个画家像他那样将科学如此极致地融于他的画作中,他的几何物体透视法赋予了作品强烈的空间感。他本人也留下了诸多领域研究与创新的手稿,让人忍不住惊叹,若是他的手稿都能在当时付诸现实,世界会是怎样的不同?
这样一位胸有沟壑的人物所思所想也必然深刻,他的作品反复出现相同的人物姿势,但意向似乎却又大相径庭,对此,蒋勋做出了他的解读。画中一再出现的手指姿势让人疑惑不解,《圣母、圣子、圣安妮与施洗约翰》中圣安妮凝视着女儿,一只手指着上方,不知探问的究竟是什么。而在《施洗者圣约翰》里,画中男子的形象背离了世俗的观点,一反大众印象中瘦骨嶙峋的姿态,显得丰腴而充满欲望,向上挑的手指多了暧昧不明的意味。这种截然不同的指向又包含了多少含义?达芬奇似乎将它锁在画中,任由画前人苦思冥想,难以确定其中真意。
达芬奇也是少见的在作品中融入山水意境的西方大家,《岩窟圣母》的背景中的渲染似曾相识,带入一种幽远的空旷感。这种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许是他一生中成就无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下,每个人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下面是否真的藏着他的自画像?他的同性恋情结是真的吗?他局部与整体的矛盾、安宁与焦虑的挣扎究竟反映出他怎样的心理状态?达芬奇留下的东西如此之多,却也如此之少。
蒋勋在艺术上有颇深的造诣,他对达芬奇的解读也是深入浅出,有趣而引人深思,然而书中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对达芬奇一分为二的介绍,前后缺乏逻辑关系,内容又多有重复,找不到重心,难免给人以拼凑之感,单纯的堆砌难以让人享受阅读,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旷世奇才的凌空一指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