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现当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老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1929年,他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出版,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书籍之一。在那个没有网红的年代,老先生的书籍在没有互联网宣传下,也在青年中形成了一股阅读风潮,算是那个年代的畅销书,深受当时的青年人的喜爱。《谈美》写于1932年,是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第十三封信”,当时,朱先生曾说:“在写这封信时,我和平时写信给我的弟弟妹妹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我们知道朱光潜先生,多是此前的这几本著作,对于先生对中国现代美学的看法,也多源于20到30年代先生的文章。
《谈美书简》并不是《谈美》,《书简》首版于20世纪80年代,用的也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写作笔法,开头就亲切地称呼“朋友们”,熟悉的笔调,像是先生又回到青年时代,同青年促膝而谈。不过,读者普遍反映《谈美》更为本真,更少意识形态上的色彩,更好读。在《谈美书简》中,朱先生也做出了回答,所以,当我们读这本书的时候,切莫纠缠那些已经和时代不符的论点,就当做一个大家学者在耄耋之年对青年后辈的循循善诱即可。
老先生的很多观点,穿越时间,直到三十多年后的现在,依旧熠熠生辉。
在《还须弦外有余音》中,老先生先是服老,对“高头讲章”表现出厌恶与排斥,算是对一些读者评论《书简》缺乏亲切感的一种回应。从对读者的态度你就能看出,过去的老学者、大家治学的态度。反观现在的鸡汤、青春文学作者和粉丝之间的互动,不禁想要回到过去的某个时代。在那里作者和读者是平等的,双方都基于尊重、认真阅读、认真点评、认真评论、认真回馈,在这个时代,这些事情似乎太浪费时间了,而且,现在的一些青年人可能也没有闲心思坐下来和大家促膝详谈。所以,即便是《谈美书简》可能在整个“大家小说”系列里属于比较复杂的,依然有普及的意义。
其次,读者经常会来信询问老先生学美学应该读些什么书。老先生说,自己已经列了一个“简要书目”,有些书是不易找到,但是现在书禁已开,重点是:如果想读书不愁没有书读了。这个回答,放在今天依旧是一个全能回答。我们现在这个年代,比三十年前更加开放了,现在某些答题网站上,网友动辄就提问:想成功读什么书?想赚钱读什么书?想提升一下自我读什么书?朱老先生三十多年前就回答了你:想要读书不愁没有书读。随后,他的忠告来了:不要再打游击战,像猴子掰包谷,随掰随丢,要集中精力打歼灭战,要敢于坚定。朱老先生曾经劝年轻读者,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有价值的书他说最好读两遍以上,第一遍通读,第二遍细读,对了,还要做笔记。这让我想到钱钟书先生也说过,读书不做笔记等于都漏出去了(大意,原文记不太清楚了)。
真正读透是终生的事,但是先要养成要求懂透的习惯。
放在今天,依然适用,适用于读任何书。
其二,老先生建议掌握一到两种外语,如果还没掌握,抓紧时间补课。其三,有余力,最后学习一门性之所近的艺术:文学、绘画和音乐。
就算你不做美学专家,不做文艺评论家,这些建议也是终生裨益的。再有三十年过去,不管世界变成什么样子,人都应该与想要“美”的心相伴。
重点推荐阅读《冲破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一些禁区》《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等。不推荐《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在我看来,有些观点,在三十多年后的确和时代不符了,我们现在已经不说“人统治自然”这种说法了,也不怎么说,人统治自然的能力比动物大。时移世易,至少在这方面的观点的转变,是时代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