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的确是一本有年头的书了。
《西洋哲学史》是李长之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编著的,也是先生在民国时期出版发行量最大的一本书。算起来,这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了。的确,今天,我们已经不怎么用“西洋”这个词汇了。如果你和90、00后的孩子说“西洋”,多数时候他们会下意识地楞一下,我们称呼“西方”“欧洲”“外国”,但是“西洋”是个带有民国味道的限定词。
不过,金子就算经过半个世纪也不掉价,好酒陈酿愈久愈醇香。好的文字,也是如此。民国时期的断代哲学史,在这半个多世纪里,世界又是天翻地覆大不同了,但是如今再读这本《西洋哲学史》依旧是好的。
长之先生在“结论”中说:好书不但本身好,并且还能引导你更读许多好书。深以为意,这是这本《西洋哲学史》的作用之一,另一,在浮躁的当代,当年轻人都去读鸡汤打鸡血,叫嚷着“当你足够努力,你就会遇到更好的自己”时,哲学不仅仅是被淡忘,简直就是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了,那么,如果你无法安下心来读哲学,至少读读哲学史吧。
就算一本“小书”是断代的有地区限制的哲学史,它依然给了你新的触角去触碰这个世界的本真。
哲学真的不好学,也不好懂。所以,长之先生带着普及哲学的使命编著的这本书,已经尽量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甚至在西洋哲学史分断时,都要标注出中国时间,但是依然是不好读的。你要先掌握三种读哲学的特殊精神——重推理过程、重系统,带有人格背景。如果你想要读一本哲学史就明白了哲学,如果你想要读一本高大上的书就丰富了自己的灵魂,如果你想要读一读哲学就明了了政治,甚至,你想读本书就“成功”,那读书不适合你,就算小书,也自有小书的风骨。读书从来不是一件容易事,读哲学更是,要是找不到乐趣所在,想的太多想要的太多,大可不必从故纸堆里找出经典来读。
再就是明白西洋哲学的精髓和传统,因为和我们中国人的口胃有些不同——直到现在依然如此。一是“神”的观念;二是“全体性”的观念;三是“绝对”的观念;四是“善”与“恶”相矛盾,而有承认其应当并存的看法;五是战斗的色彩。本书的脉络也基本按照这五点展开的。
为了关照哲学的系统性,长之先生也给这段哲学史分了三个时期。其中最重要的是希腊哲学,以及近代哲学史——先生所言的近代,是他的时代的“近代”,但是我们悲哀地发现,他的近代也是我们的近代,因为1940年直到现在,我们的世界还没有再出现哲学巨匠,如果不算政治家的话。
对于从公元前625年开始到1940年这段时间的西洋哲学史,如果你阅读过其他的哲学史,关于史实部分,很多东西都是重合的。我们要读的,是长之先生的理解,长之先生的解读,这让这部“史”变得有意思起来。当你满脑子里都在思考,人的本真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灵魂到底是个什么玩意的时候,大概,长之先生也会在另一个世界看着你——书里可是谈论了不少灵魂不灭,不过是一种形态到另一种形态的转变,而我们的生命状态,其实也没有什么优势,因为生命灭了的世界没人经历过,就算经历了,也不可能从另一个世界跑过来告诉你是什么样的。
因为时代原因,文中的翻译很多和现在不同,看到卢梭被先生翻译成“卢骚”,我竟然笑了出来,想一想,这一字之差,我还觉得蛮符合卢梭的性格呢。那一辈的大家都对希腊迷得不要不要的,长之先生用优美的文笔描写了哲学史以为的希腊,可见作者之深爱,不禁想到了另一本大家的小书——罗念生老先生的《希腊漫话》,对柏拉图可谓推崇备至,读到介绍柏拉图之处,作者简直是振臂直呼——倘若生为一个读书人而不读《对话集》,真可说枉做了读书人!(截止到目前,我是枉做了。)其中有高尚华贵的思想,有清丽潇洒的文章,有诙谐调侃的风趣,有掩卷而可吟咏无穷的韵致。(这段话写得,现在的软广何曾有如此高级的?老先生要是放在现在写公号推广,那简直了!)这二十多篇,可说字字珠玉,是人类文化中的至宝。(!!!)……如果你不幸一时不能读他的全集(注意!是不幸,看到这个词汇,我都觉得自己很不幸)……最低限度,也要读他的《理想国》。(不能再少了啊,已经给你优惠打折了,不读生为人,很抱歉那!)
写到这,我觉得我也没法往下写了,我得赶紧去读《对话集》,至少也得读读《理想国》啊。不过,老先生对尼采惜墨到用了半个自然段,像我这样的存在主义者,不知道,后来的岁月,李先生又是怎么看萨特的?颇为好奇。
好书就是让你不停地读好书——读《西洋哲学史》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