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璃人泪

《红楼梦》里刘姥姥初见凤姐,听她说“大有大的难处”,以为接济无望。在她看来,对方拔根寒毛比自己的腰还粗,岂会真有困难?但凤姐的应酬语,日后竟一语成谶,忽喇喇似大厦倾,“大”早已变成了空皮囊。

大1.jpg

大的生物、大的工具、大的企业、大的城市,难道只是“小”的放大版吗?切莫草率地作如是想。杰弗里·韦斯特在《规模: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一书中详细解释了这些问题。在一个讲求科学、缜密梳理的框架内,我们不能凭直觉妄下判断——规律或许和我们揣想的不同。

生活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线性地估计事物的发展规律。它无处不在,言者无心,仿佛这是世间最普遍、最理所当然的法则,却是经不起推敲的。譬如,我们会说蚂蚁是动物王国里的大力士,它可以举起数百倍于自身体重的重物,按照这个比例,人类中最杰出的举重运动员也难以望其项背的。那么人类的极限在哪里呢?究竟有没有办法像动画特效一般举起一栋房屋、移动一座山呢?早在伽利略时代,这就被证明是不可能的了。“随着规模尺寸的增长,相关强度会逐渐变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把一座建筑等比例放大,高度是原来的两倍,它的支撑面积就是原来的四倍(而不是两倍),我们可以理解成支撑的强度也变成了原来的四倍。但是重量跟体积却变成了原来的八倍。也就是说,该建筑安全支撑额外重量的能力只剩下原来的一半了。那高度要是放大一百倍、一千倍呢?这栋巨大的建筑就会越发不堪一击,直至被自己本身的重量压垮。从这个意义上说,巨型生物也是不存在的,而且我们同样无法按照线性的规律去推测不同物种的身体机能乃至行为准则,随意简化规律是危险的。作者提醒我们,药瓶上标注的儿童服药剂量就有问题,我们往往会忽略,剂量不该随体重线性增加,这将导致年龄较大的儿童过量服药。所幸人类中的偏差还不算太大,物种间的差别更悬殊,动物学家们就曾因错估大象LSD剂量,使之暴毙。

事实上,“指数增长”这个耳熟能详的词可以更贴切地归纳事物的变化规律,譬如服药剂量就服从三分之二次幂的规律。研究者也确实发现了几种普遍存在的幂函数,可以用来归纳生命、社会、宇宙万物的运行法则,帮助我们理性理解事物。可能是替我们框定了极限,可能是悄然设置了临界点。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都必须面对人生的生老病死;无论我们多么七窍玲珑,都不得不承认交友有上限;无论我们怎样才智超群,终有信息超载的时刻;无论我们对于气温起伏如何漠不关心,当它借势指数的威力时,也会瞬间毁灭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获得新知、发现某项新的规律时,或许我们希望尽可能挖掘它的潜力,借助它来提升竞争力,但事情往往不能如愿。不是我们的对手捷足先登,而是现实世界要比规律描述的更复杂、更难以招架,即使每个变量都涉及一个简单的幂函数,综合的考量也未必尽在掌握,我们甘冒的风险、能做的尝试,毕竟是有限的。

《规模》一书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展现了一幅非线性的广阔图景。我们已经来到了这样一个越变越大的指数增长轨道中,这不光是指我们所追求的知识、财富、地位等等的增长。即使无所作为,也身不由己地投身于越来越大的社群、接触越来越多的信息、顺应越来越错综的现代生活模式。除了适应,别无选择。而适应这个多维现实,在作者看来,需要“大一统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不依赖经验和直觉,理性地用好数学工具,总结新的规则,在变化中点石成金。

大有大的机遇,大也有大的难处。在《红楼梦》的故事里,初露锋芒的王熙凤提出宁府五弊:“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事无专执,临期推诿;需用过费,滥支冒领;任无大小,苦乐不均;家人豪纵,不服约束。”这些问题,绝非“小”的放大版,规则虽简,没有大的眼界,岂是人人料理得来?

《规模》:大有大的难处-书啦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