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好多人都喜欢爬山。但20年坚持爬同一座山,估计很少很少;不仅爬山,而且将爬山时见到的花花草草加以记录、整理,最后全家动手,合力写出一部书来,估计就更少更少。但在广州,就有这么一个家庭做到了这些。女作家、媒体人潘小娴和供职于大学的丈夫朱苏权一道,带着儿子朱晴鹤二十年如一日坚持爬白云山,最终捧出了这部图文并茂的《云山花事经眼录》。全书分为“春色、夏影、秋韵、冬彩”四册组成,记录了白云山上一年四季次第开放的花儿近130种。每一篇美文,都配有一幅甚至几幅精美的摄影图片,做到了声色并茂、立体直观呈现白云山头花儿的婀娜多姿、美丽芬芳。
《云山花事经眼录》对花的记录生动逼真,描写细致入微,让人似乎走进了白云山中,真正与这些花儿亲密接触,看到了它们粲然的笑容,嗅到了它们扑鼻的香味。请读读这篇“紫藤 紫云香风美人”对紫藤花儿开放景况的描写吧:“3月初,花开了,藤蔓间零星点缀着的紫色小花,呈蝴蝶形状,由内而外由上而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深深浅浅的紫色。花瓣有三瓣,从上往下看,花瓣顶端是紫色的,越往下越淡,到了底部,就成了乳白色;而从外向内看,最外一瓣是浅紫色,第二瓣和第三瓣为深一点的紫色,并且还包裹着弯曲着头的细长花蕊。微风吹过,挂在树藤上的紫藤花,如一串串紫色的珠帘,随风摇曳,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再如这篇“美人蕉 丹萼高擎映日红”对美人蕉开放的记录:“美人蕉开花前,会先顶出一个青绿色的大花苞,过两三天,花苞就会炸开,长出很多小花苞,小花苞尖尖的,好像青色的指天椒一样,高高低低地直指蓝天。再过几天,一个个指天椒样的尖尖花苞就会开花,那红红黄黄的花紧紧簇拥在一起,黄的像一团金光,红的像一团火焰。美人蕉的花瓣,大而柔软,且向下反曲,让过大的花瓣,显出了些许灵动感。”倘若没有细致的观察,反复的体验,怎么能把花儿开放的状态描写得这么栩栩如生呢?!生动的文字,自然也就饱含着诗意。
《云山花事经眼录》一书的作者是资格的“花痴”,与其他人对花儿的态度来说,也就不仅仅是局限在浮光掠影欣赏的层面上,他们还要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去洞察,这也许就是他们二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的攀爬白云山的原由吧!是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白云山中,他们果然不断有新的发现。比如,在这儿,他们在这里发现了“狐狸手套、白十层、假魔爪、红粉扑花、猫尾木、红楼花”等市面上稀有的花儿。从他们的发现中,更加让人看到这座山的厚重,是一座丰盈的宝库,值得人们不断去寻找其中蕴藏的“秘密”。当然,在发现许多稀有花儿的同时,他们也洞察到,山上的一些花儿,有的数量在逐年减少,有的甚至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似乎也在提醒人们,在欣赏鲜花美丽的同时,还要加大对花资源的保护,让山中的花儿越开越茂盛,越开越灿烂。
《云山花事经眼录》一书的作者在记录花、描写花时,并不满足于对花儿自身的描摹、临写,而是跳出花儿,纵横裨阖,讲述花的历史,花的文化,花的故事,让每一篇花事都洋溢着浓厚的人文色彩,引发读者兴趣盎然。就如这篇“曼陀罗 双面娇娃淑女范”,文章开篇引用了《水浒传》第十五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中一个片断,一下子吸引了人的眼球,进而再讲述曼陀罗花的特性、本质。这样的文章,充满趣味性,可读性。通观这部书,类似大量引用文学作品、历史资料,来阐发花事的,在书中比比皆是,层出不穷。仅仅粗略的统计了一下,在这部书中,作者引用了中国古典文学《诗经》《史记》《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对花的描写,引用了古代植物著作《本草纲目》、《食疗本草》《本草纲目拾遗》等对花的记录,引用了班固、陶渊明、 杜甫、白居易、韩愈、范成大、戚龙渊、龚自珍等诗人、作家关于花的名篇诗句;还引用了郭沫若、鲁迅、张爱玲、宗璞等近现代作家,金庸、龙应台、刘志襄等港台作家的作品;同时,也引用了《牛虻)《简爱》《花仙子》等外国文学作品关于花的描写。与此同时,作者还在文章中穿插杂揉了大量古今中外有关花的民间传说,来丰富对花的状写、展示。如关于杜鹃花的传说、辛夷花的传说等等。这些小说、诗歌、散文、电影、传说、故事,与描写花事状态的文章结合在一起,无疑丰富了花的内涵,扩展了花的外延,让白云山上的花儿更加灵性、更加妩媚。这些引用的文字,看似是信手拈来,实则是作者长期积累的产物,饱含了作者的学识、修为。大量的旁征博引,让这些文章既有现场感、可视性,又具有文学性,充满感染力。阅读这一篇篇描写花事的文章,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些赏心悦目、姹紫嫣红的花儿,更是这些花儿背后荡漾的诗意、燃烧的激情。
(《云山花事经眼录》 潘小娴 朱苏权 著 朱晴鹤 摄影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8年5月出版 定价(全四册)1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