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词人之舟》
文/蓦烟如雪
对于琦君的作品,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母亲的金手表》,而是《橘子红了》,她的散文一直给我感觉是清丽、唯美,如余光中所说的“三十年来台湾作家的第二代之中‘笔力最健者,当推琦君。’”可我也有私心,我更爱简嫃和张晓风,但论断上,我不置可否。
对于诗词,北宋时,士大夫们多数觉得词是不登大雅的游戏之作,认为诗言志,词媚态。这点我不认同,在书中,我挺欣赏王耕心的“意内而言外,格浅而韵深”,甚至是王国维的“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这种欲语还休的感觉,是非常美妙的。
看此书,我想到了之前看的《宋词背后的秘密》,二者有相同也有不同,轮延伸,我喜欢《宋词背后的秘密》,论解读,自然《词人之舟》不可错过。
本书是小雅文丛的一辑,书中选取13位词作者,如有温八叉之称的温庭筠,有自称“鳏夫煜”的李煜,还有傻里傻气的性情中人柳三变等等,比较亮眼的是她选了清代女词人——吴藻,作者的眼光独到,且有自我的解析点评,这种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的感觉尤为舒服,当然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想到肯定会有李清照,甚至是花蕊夫人。这些都是在最近几年,关于宋词书籍选取的常态。
唐五代北宋是词的萌芽与成长的兴起时期,尤其宋代最为盛行,很早时,我自认为词是在宋朝萌芽,结果翻看词,才发现唐代李白、白居易、韦应物、唐玄宗等等都有相应作品,更甚是词牌名都有从唐代而延伸。
说到词牌名,在《词人之舟》中,琦君就有在开篇就有笼统的介绍了“词的简介”,从词的形成到词的名称,甚至是词的体裁与词调等等,当然这个比较概况,论细节处,我个人认为《宋词背后的秘密》能胜一筹,因为这本书在对词题、词序的探究,对宋代词曲热门度的探索,对词分片的理解都尤为较真,在词牌中,琦君就泛泛的介绍了一些,而在《宋词背后的秘密》上,作者说了很多词牌名的来历,这些看似普通,却每个都有根有据。最有意思的是“贺新郎”,很多人觉得这个是结婚时恭贺新郎的歌曲,可这个是错误的写法,本该是“贺新凉”,而“寿楼春”“千秋岁”更不是祝寿的,而是用于悼亡。这些容易出错的,琦君并未细细道来。在《词人之舟》上作者更为传统,介绍词作者的生平,再解读时代背景,然后重点评析词作者的作品,如果说是平常作者写这样的作品,可能容易沦为老调,但琦君的特色就在于她的语言,处处流露古典特质,且句句信手拈来、详略得当,没有刻意之嫌。她以鉴赏为源,以解析为裳,字字句句都让人感到了唯美与折服。
关于温庭筠的《更漏子》,他以香艳迤逦反衬凄清的作风可能比较常态,就没有觉得很特色,可当看到“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再被她逐一解读,就不会有王国维那种单薄感,反而对比强烈,从塞雁的凄惶、城乌的悲苦到画屏上金鹧鸪的无知无觉,这种过度的一静一动,尤为特写。
看到柳三变的《八声甘州》,琦君把“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想到了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再继而到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种曲折回旋的笔法,也甚是跳跃感。
在柳三变备受冷落的时候,琦君也会打抱不平,感叹堂堂宰相也写“一场春梦日西斜”,副宰相欧阳修也写过“酒入香腮红一抹”,就连范仲淹也写“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感叹“为什么对穷困潦倒的柳三变,反而嘲笑他写真情流露的词呢?这实在是不公平的。”
这种天然的义气,让人觉得尤为舒服,而不是故意的较真。
王国维三大境界之说,多数人都能指的出来,而琦君的见解是“上乘之词,总是有寄托入,无寄托出。含意常于欲言未言之间,见仁见智,当由读者吟咏而自得之。”细细思量,这句值得回味。
琦君《词人之舟》以散文的笔法去分析名家作品,其要点挺到位。当然在校对上,也出现了一些差错,如“若问闲愁多几许”,我记得是“都几许”还有“素面常嫌粉污,洗妆不退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书中是“不欲梨花同梦”。
希望在修正上,还是多加注意。当然此书还是非常值得推荐,犹如明珠之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