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孩子们的诗》
文/蓦烟如雪
对于诗,我们常会偏见的认为大人写得更为工整、成熟,相对孩子,我们反而会把期待标准放低很多,可不知道什么时候,一批幼龄诗人悄悄火了,他们自带的天赋,惊诧了一群成人的世界,也用纯粹的诗鞭策了自以为是的我们。
看了《孩子们的诗》,我不会惊诧孩子没有诗意天赋,在我眼中,他们是新锐的天才诗人,他们有天赋,有超凡的洞察力,无须用年龄去划分,他们在教育的基础上,还需要爱,需要世界温暖的注目。
在做副刊的时候, 我也收过不少诗歌作品,还有不少专业级诗歌,但见多了,就会觉得太过雕琢,没有返璞归真的味道,就如我看金子美玲诗歌一样,她虽然是个成年人,但她的诗有儿童最自然的体验,而这群孩子,更是把自己的直观感受,化作了诗,化作了美的享受。
我听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有潜能的孩子都是玩出来的。”天真与活力是一个孩子最至臻的魅力,有趣的童年会给他们带来无穷的想象空间。
在书中,“爸爸骑着小鸟采下了蓝天和白云/用蓝天 白云 池塘 高山和大海/煮出了一大碗文字汤”“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秋天是残忍的房东/花叶是无奈的房客/他们的合同到期了”……太多想象力爆棚的地方,无法一一举例,有些词微妙到你觉得,这个孩子的智慧真是超乎寻常,比如“天把云提起来”“我拄着一束光”甚至我前面提及的“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提着,拄着,烫了,这些动词可能用在生活中太过稀松平常,但是在诗歌里,却又能以借代式去呈现他们所要表达的事物。他们的诗没有被规范化,那种不带束缚的味道,很天然。也许在成人的感观里,会觉得不标准,可想象力就是天马行空的赋予啊!
我记得有个小学生写过太阳的造句,他写了“美国的太阳是我种出来的”。可能不欣赏这类跳脱思维的老师,立马就会责令改正,要求写太阳哪里升起,哪里落下。这种乏味的教学,往往扼杀了太多天才,因为他们有趣的灵魂正慢慢消逝。所以才会有“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这种难得一见的诗意,太少了。在我眼中孩子都是诗人,只是不具备写诗的能力。他们的洞察力,好奇心,甚至是表现欲,都是诗意的表达,他们好玩,所谓的童言无忌,其实也是真言。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就有提及“小孩的最大好处,就是没有人会认真看待她的话。她大可吹牛、食言,甚至说谎。也是大人反射性的自我保护,因为小孩最初说的往往是雪亮真言,大人只好安慰自己:小孩子懂什么。挫折之下,小孩从说实话的孩子进化为可以选择说实话的孩子,在话语的民主中,小孩才长成大人。”故而,孩子还似适合纯粹一些。
小孩子很直白,他们陈述的方式,可能像说话,但却非常耐人寻味,比如《我的旧衣裳》
“我的旧衣裳/在时间里走远了/在衣柜的深处/长久沉默/轻轻地摸一条裤子/又想起上一次/被狗追赶/摔破裤子的事情/另一件上衣/还留着牛奶的味道/我喝牛奶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我的旧衣裳里/住着我的旧时光”,前面的铺陈很生活,可最后却能把一首诗变成永恒,变成与时间捆绑的回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纸币在飘的时候/我知道风在算钱”,如果没看到年龄备注,我根本不会想到这是六岁孩子写的。
在《孩子们的诗》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不是很火的《挑妈妈》不是《原谅》,而是《猫》,“所有的猫都当过人类/敏感且自尊/独立而庄重/它们有很多时间专注发呆和观察世界/还可以把身体绕成一圈/用尾巴遮住眼睛/不看这个人间”。作者在前面把猫和人比拟化,用“敏感且自尊”“独立而庄重”排列,看去很普通规范,但尾声中“把身体绕成一圈,用尾巴遮住眼睛,不看这个人间”会让人觉得,这个孩子真的是小大人,他的感受是有层次感的,不是只看表面,那么简单,如同《眼睛》中的那句“我的眼睛很小很小,有时遇到心事,就连两行泪也装不下”。
童心是最好的灵感,作为大人,作为家长,不要太过干涉他们的想法,输入自己所谓的“教育”,他们写诗是抒发,不是为了赞扬,比起这些,他们更需要的是爱。
天赋打开了他们的创作之美,而我们需要的就是见证他们一次次的蜕变。
我很喜欢这本《孩子们的诗》,无论是从装帧抑或是插图,都可以看到用心,搭配上孩子的天真的语录,真的是一份精品的呈现。